APP下载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2020-03-20杨皓

检察风云 2020年2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福柯著作

杨皓

让·鲍德里亚于1927年出生在法国兰斯,与大多数思想家不同,鲍德里亚并非出生于富裕家庭,甚至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鲍德里亚的家族是农民家庭,作为家里的独生子,鲍德里亚中学就读于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在高中阶段后,他与父母决裂。作为一位有天分的学生,他没有沿袭传统的受教育路线,而逃离了大学预备班。

鲍德里亚必须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相当一段时间,他收起自己的才华,蛰伏于法国阿尔勒地区从事农工工作。从1956年一直到1966年,鲍德里亚开始在高中教授社会学。1966年,凭借自己的论文,鲍德里亚得以在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社会学、1975年他远赴国外,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70年代至80年代,鲍德里亚开始用英语在纽约Semiotext出版社的“外国研究系列”丛书中出版自己的相关著作。这些著作皆是一些篇幅短小且颇具挑衅性的批评书籍,最具影响力的为1978年的《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下:社会的终结》与1981年的《拟真》。这两本小书让鲍德里亚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与此同时,由于捉摸不定的文风以及充满挑衅的批评,也让他开始在学术界频频树敌。

与此同时,作为当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让·鲍德里亚又不停地制造着他的麻烦。比如,在80年代《美国游记》中说:迪斯尼乐园比现实中的美国社会更加真实,并且,美国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迪斯尼乐园。在一本命名为《海湾战争未曾发生》的书中,他将伊拉克的战争定义为一场虚拟的媒体事件。惹得著名学者萨义德在接受采访时反驳:“老鲍德里亚干得好啊!就为这个,我觉得他应该被送到那里。带一把牙刷和一瓶依云矿泉水,或者他想喝什么就带什么。”更有甚者,他在那本悲观意味十足的《忘掉福柯》中宣扬一种在恐惧之中任末日来临的论调,让笃信“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福柯的拥趸们着实恼火不已。

让·鲍德里亚(法语:JeanBaudrillard,1929.07.29—2007.03.06),生于法国兰斯,殁于巴黎,社会学家及哲学家。他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牧师、后现代大祭司。他的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著作《物体系》开始,直到80年代以降,可被归纳为“现实的消失”。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大部分致力于描述现代性中的关键性东西(生产、社会、历史等)的消失,这就最终构成他对历史终结的讨论。在他的理论中,人们正面对着一个灰暗的没有未来的未来,一切都已完成了,只有同样的事件无限地重复,这就是后现代的命运。他于1970年发表的作品《消费社会》,颇为尖锐地讨论和研判了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变革与问题。

有趣的是,真正把鲍德里亚推向大众的,正是他嗤之以鼻的消费社会。1999年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让鲍德里亚及其理论快速地在全球得到了普及。电影开始时,一个黑客来尼奥家做交易,尼奥从一本掏空的书中拿出一张非法软件,那本掏空的书就是鲍德里亚的名著《拟像与仿真》。这个电影中虚拟与真实的困境几乎和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如出一辙:最终我们一切感觉不过是电脑程序通过信息流刺激脑细胞的结果。

在鲍德里亚最后的著作《为何一切还未消失》中,鲍德里亚继续着他“启示录”式的预言。他将世界的终结定义为一场“消失的艺术”。 他断言,人类社会的消失与自然法则无关,它将拥有自己一种特殊的模式。是我们创造了这一模式,但我们终将无法控制它。就像《黑客帝国》中描述的“母体”。

除了学术思考之外,鲍德里亚本身亦是一位业余摄影师,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论摄影》。2000年鲍德里亚整理他的摄影作品开了一个展览。鲍德里亚这样自叙他拍摄照片的欲望由来:若试图从全局视角去辨明其意义,这个世界十分令人失望;但从细节上看,让人惊讶的是,世界的完美不言而喻。

2007年3月6日,鲍德里亚病逝巴黎,葬礼于3月13日在巴黎市内的蒙帕纳斯墓园举行。哲学家何内·谢黑说道:“看起来应该就是这样,鮑德里亚的葬礼从未发生过,从现在起他将一直活下去。”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福柯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