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长沙广电2018年市“两会”报道为例

2018-02-22艾文超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两会时政长沙

艾文超

时政新闻报道是对时事政治领域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我国,时政新闻报道担负着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既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大众关注最新政务活动和政治会议,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重大事件的窗口,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受众对时政新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已经成为新闻报道创新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随着舆论生态的改变、新传播理念的引入、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推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新突破,呈现出信息可视化、内容场景化、传播互动化的创新趋势。

“两会”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舆论场,也是开年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创新的首场“大阅兵”。2018年伊始,长沙市“两会”召开,长沙市广播电视台依托融媒体“中央厨房”技术优势,统筹调度旗下多家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集中力量策划推出了一大批融合传播的全媒体报道专栏,创新实践了时政新闻报道全媒体生产、全时空供给和跨平台传播的新模式。

1 信息可视化,推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语态创新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新闻报道而言,就是把数据、信息或者知识等以更加简明、直观、交互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既便于传播又易于接受。融媒体环境下,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被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到时政新闻报道之中,“信息可视化产品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型,更成为近一年来媒体争相追逐的一股热潮……成为了评判‘两会’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其产生的影响,也早已不只局限于对报道形式的丰富,更引发了报道选材、视角选择和内容适配等多方面的联动效应,带来了亲民、简洁、富有人情味的时政报道新语态。

1.1 选材亲民化

新闻报道要始终把笔触、镜头和话筒对准人民群众。受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关注不止于领导何时何地参加了什么会议、活动,作了什么指示,而更关注那些与自己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信息,关注报道中的身边人、身边事。此次长沙广电“两会”全媒体报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领导活动和程序性报道的篇幅减少了,基层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的声音画面增多了。据粗略统计,“两会”期间,长沙新闻频道主要时政新闻栏目《长沙新闻》相关领导活动和会议程序性报道的篇幅比往年缩减了1/3以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留给了基层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这“一减一增”既是改进新闻报道的需要,也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新闻需求,使得“两会”报道整体呈现出亲民化、生活化的新气质。

1.2 信息可视化

在“两会”期间,长沙广电各媒体协调配合,对“两会”报道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加工,把传统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转化成为网络图文、新闻短视频、H5等多种形式,发布图文和新闻短视频稿件150多条,如《漫说“两会”》将“两会”重点报道内容制作成动漫短视频;《图解“两会”》梳理“两会”热词,数据化呈现“两会”重点议题和热点话题;《两会快讯》整合各媒体新闻资源及时准确地关注大会进程,这些兼具权威性、时效性和可看性的全媒体报道分发到“智慧长沙”客户端、各媒体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多平台同步推送,获得了网民观众的认可,总点击量超过500万次。

1.3 传播人格化

如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好“两会”声音,让群众听得明白、听得进去。此次,长沙广电“两会”全媒体报道尝试策划推出了适应新媒体传播和网民阅读习惯的内容,比如,重点策划《速来围观!长沙广电美女主播的两会“朋友圈”》H5,通过时政新闻主播的微信号“橘子小姐”这一具象化人物,引出了“两会”动态、记者体验、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和互动交流等内容,以富有人格特征和人情味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让人们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不一样的“两会”热潮。

“两会”报道亲民化、可视化、人格化的语态创新,源自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类报道资源的全面打通和集结发力。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深度挖掘、整合与可视化呈现,是以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前提的。面对融媒体环境下日益分众化、差异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和跨平台传播需要,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应积极引入大数据、可视化、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一方面要打通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报道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多年来时政新闻报道中所积累的视听信息资源这一座“富矿”,这样才能持续推进时政新闻报道文风改进和语态创新。

2 内容场景化,实现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精准引导

“场景”一词的本义是电影、戏剧中的场面,泛指人物活动的特定场合和情境。“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场合和需要中实现的,而围绕个体存在的这一切就是场景。”[2]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时代,用户对新闻信息、消费信息、社交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而特定的场景或情境则是将信息与用户进行匹配和有效链接的必要前提。“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3]

在以往的“两会”报道中,如会场内外的连线、前后方演播室的解说评析等报道所处的场景一般都是围着会场转,观众所见皆是圆桌红毯、庄严整肃的刻板形象,让老百姓对会议报道敬而远之。此次长沙广电“两会”全媒体报道注重给受众提供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场景化体验,报道内容与场景适配,实现了对象化传播和精准引导。

时政脱口秀专栏《记者说“两会”》,让终日奔波在各条战线上“跑新闻”的记者们走上了荧屏,在短短3分钟时间内,把“两会”热点、民生话题与记者个人的观点、感受和采访经历等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上轻松活泼,富有亲和力,可看性很强。系列报道《随行访谈录》一改在演播室、会场等地采访代表委员的老套路,记者每天登上代表委员们往返会场和驻地的大巴车,进行随行采访。在轻松的乘车途中,代表委员们谈变化,讲感受,说心得,传递出“小车厢里的大思考”。在内容呈现上,该组报道采用了车厢内多机位拍摄和随行航拍,使得新闻画面磅礴大气而又细腻灵动。此外,“两会”期间,长沙政法频道推出的系列场景穿越式新闻纪录片《奔跑吧,长沙》。在首期节目中,记者以奔跑的方式穿越在比亚迪汽车、北斗研究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以及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不同的采访地点,拍摄中精心设计转场方式,通过一镜到底、移步换景、虚拟实景交替等,让新闻现场在多个场景之间流畅自然地衔接过渡,以创新的电视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让观众领略了一场“时空穿越”的视听体验,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长沙城市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内容场景化拓展了新闻内容的叙事能力,奔波忙碌的生活化场景让“两会”报道更加真实可感,也传递给受众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价值理念。时政新闻报道只有主动放下身段,寻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受众阅读场景的匹配,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的场景中,才能引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做到对象化传播和精准引导,把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3 传播互动化,提升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能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正在从单向性、封闭性、传媒主导性、内容同一性的广播模式,变革为双向性、开放性、用户主导性、内容个性化的定制模式。”[4]跨媒体和跨平台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此次长沙广电“两会”全媒体报道,引入了“朋友圈”的概念,将新闻媒体的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相融合,提升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效果。如前文提到的《速来围观!长沙广电美女主播的两会“朋友圈”H5,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和市民网友的围观点赞和转发,短短两天时间转发量、点击量就突破了35万次。

此外,《代表委员的“朋友圈”》是传统电视新闻栏目《长沙新闻》与“智慧长沙”新媒体客户端、“长沙观察”微信公众号联动推出的一组全媒体报道专栏。该组报道以“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朋友圈”动态为关注点,“朋友圈”里看两会,聊两会,内容既有代表委员谈报告,聊新风,也有人民群众点赞留言,群策群力。一方面,“朋友圈”及时更新的动态内容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报道首播之后,不少代表委员们纷纷“找上门”来主动接受采访,大家都十分乐于分享自己的“朋友圈”。另一方面,该组报道通过主流人群的“朋友圈”的评论、点赞和转发等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多条报道稿件被代表委员们竞相转发,网络阅读量逾10万人次。

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策划理念、采编流程、报道范式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时政新闻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强,报道规矩多、口径严,时政新闻报道绝不能毫无原则地哗众取宠“博眼球”,也不能简单地堆砌新技术“新瓶装老酒”,其创新必须以坚持受众本位,回归新闻本源为前提,不断调整适应融媒体环境下新的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唯有如此,才能为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和路径。

[1]曾祥敏,关伟娜.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 —基于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个案研究[J].现代传播,2015(7).

[2]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4]黄妙妙.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J].新闻研究导刊,2015(5).

猜你喜欢

两会时政长沙
长沙之旅
我眼中的长沙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