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作从选题开始
——“学写提示语”磨课纪实
2018-02-22任金辉
任金辉
【适用年级】
三年级
一、话题的由来——从生活中来
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师送培”活动中,我被安排展示一节作文课。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注重还原生活真面目,把习作的话题还原为一次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去体验,把习作变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存在,让学生在习作生活中体验,在习作生活中感悟,在习作生活中积累。我们称之为“生活习作”。
接受任务后,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习作范文《橡皮的心声》。习作介绍了一块橡皮的悲惨命运,读罢觉得挺有意思。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再到班上看看学生的橡皮,果然许多橡皮都是奇形怪状的,于是想搭个“舞台”让这些橡皮“登台亮相”。
另外,苏教版教材中写人物对话的文章很多,从《学会查“无字词典”》,到《蒲公英的种子》,再到《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文中处处可见人物对话的身影,学生对对话有一定的了解,学写人物对话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于是,我就有了最初的选题——学写对话:橡皮的心里话。
二、试教的历程——到生活中去
“一堂好的生活习作课,不仅能让学生习得一些习作方法,更能让学生在习作生活中丰厚语言,积累语言。”这是我考量一堂生活习作课的重要指标。
初稿教案——信心满满
话题确定以后,我连夜动工,忙碌三四个小时,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教学设计,自我感觉颇好,等待着第一次试教的到来。
学写对话:橡皮的心里话
教学目标:
1.以教师开场白为例,发现对话描写的特点。
2.以生活中的橡皮为例,让形形色色的橡皮开口说话,让学生学会写话。
教学流程:
(一)认知提示语
师:同学们,我姓任,来自五(1)班。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我们上课!
生:(齐)好!
1.师:刚才我们一问一答,这就是对话,老师把它写出来了。你们自由读读,思考:写好对话要注意什么?(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预设:①写对话要注意分段写;②写对话要写好提示语。板书:写好提示语)
2.读一读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有动作有表情。②提示语位置有变化。③标点有变化。)
3.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启发: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
(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二)练写对话
师:今天对话的主角就在你们身边——橡皮。看这些橡皮怎样?(学生自由说)
请同学们把你所有的橡皮都拿出来。(教师从中挑选几块有特色的橡皮)
1.黑不溜秋
师:橡皮有话要说。这块橡皮是谁的?
(1)指导:这块橡皮原来是什么肤色?现在是什么肤色?为什么会这样呢?它会对小主人说些什么呢?(学生观察说说)(板书:黑不溜秋)
(2)今天可是聊提示语,谁能给它设计个提示语?
(预设:生气、难过、伤心……)
2.小不点儿
师:这橡皮还有个伙伴。(出示:小不点)猜一猜,这两人什么关系?说说理由。
指导:原来它是怎样的?现在呢?
它来诉苦,会说些什么呢?谁来给它加加提示语?你准备把这个提示语放在什么位置?
(三)点评对话
1.自己读一读,你自己觉得提示语怎么样?
2.互评:你们觉得怎么样?你是怎么写的?
3.师评:这个提示语是否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提示语位置有没有变化?
师总结:写对话难吗?其实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写好提示语,让提示语搬搬家,就能让对话生动起来。
(四)教学尾声
1.话题继续:还有几块橡皮等着发言呢!
(1)伤痕累累
师:看看,它身上都是什么?用个词语就叫——(板书:伤痕累累)
(2)浑身纹身
师:瞧瞧,它身上都是什么?就像人身上布满了——文身。(板书:布满纹: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但是还缺个题目,你觉得可以写个什么题目呢?
3.作业:写完之后连起来读一读,你会发现这就是一篇童话,一篇来自生活的童话故事。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认真写下来,读给家长听一听。
板书:
写好提示语 橡皮的
动作、神情 黑不溜秋
位置有变化 浑身纹身
标点有变化 伤痕累累
……
第一次试教——全面开花
那一天,丹阳市小学语文教研室蒋成云主任走进教室。
第一次试教总想着能多教学生一些东西,于是“分段写对话”“提示语抓人物动作、神态”“提示语位置有变化”“说话内容要丰富”……与对话有关的内容想着一节课就能解决。事实证明,贪多求全一堂课不可能实现。教师忙这忙那,汗流浃背,学生却如同雾里看花。课堂上依稀可见对话的身影,但是很朦胧,很模糊。课堂缺少生活的融入,缺少了生活的情趣与灵动。
课后,蒋成云主任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两节课的内容,你想一节课解决,那是不可能的。这节课应该删繁就简,让目标更明确一些,切入口更小一些。蒋主任建议,把目标定在“写好提示语”上,确定两个教学目标:1.创设对话情境,把提示语写具体、写准确。2.根据对话情境,恰当摆放提示语位置,正确填写标点。
蒋主任指出,要努力把对话放到生活情境中去,让橡皮之间展开对话、倾诉,这样才灵动、才有趣。
第二次试教——一课一得
第二次试教前,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能有层次地写好提示语。联想第一次试教时,学生设计提示语时只会说“生气”“伤心”“愤怒”……只能运用一个词语。于是,我想到了“演”,但演又比较耗时。再想,还是简单的一句“生气时会有什么表现”比较适宜。
变动一:链接生活
1.黑不溜秋
今天可是聊提示语,谁能给它设计个提示语?
(预设:生气、难过、伤心……)
生气时会有什么表现?加到提示语里面再说一说。生气还会有什么表现?
除了生气,还能怎样说?难过时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点评:有了动作、神情,提示语更生动了!
一句话轻轻一点,就让学生与生活链接起来,联想起生活中的表现。说到“生气”,学生联想到“跺着脚”“眼睛喷着火”“指着鼻子”;说到“伤心”,学生联想到“抹着眼泪”“低着头”“摇着头”;说到“愤怒”,学生联想到“小脸通红”“眉毛竖起”“双手紧握”……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问题顺利地让学生的语言丰厚了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悄然向前一大步。
变动二:再现生活
2.小不点儿
这橡皮还有个伙伴。(出示:小不点)猜一猜,这两人什么关系?说说理由。
原来它是怎样的?现在呢?
这兄弟俩见面后会怎样互相诉苦呢?同桌练练,一人做老弟,一人做老哥,注意神情、动作!
请两人来交流。哥哥先说!
指导神情、动作:你瞧瞧你都这副模样了,你还能笑吗?低着头!抹抹眼泪!
刚才哥哥已有提示语了,谁来帮弟弟设计一下提示语?
提示语位置有变化:
①谁能把提示语放在最前面,完整地说一说对话?
②提高难度,谁能把提示语放在后面来说一说?
③再提高难度,谁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句子中间来说一说?
第二块橡皮的出场采用互说互演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动作与神情,再现生活情境。通过几句简单的句式变化,让学生在语境中先一句一句练说,再完整地练说,一步步有梯度地练说,体会提示语位置不同的味道。
第二次试教,课堂渐渐有了生活的气息,对话的坡度层层递进,重点得以很好的突破,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话轻松、自在。
第三次试教——生活运用
第三次试教,恰逢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张晨晖来到我校参加丹阳市小学习作研讨活动。听完课后,她说,在习作课堂看到了最精彩而美丽的节奏,那就是学生“沙沙沙”安静地表达的节奏,习作与生活共生的节奏,是生活习作最美的声音。她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以下修改建议。
建议一:对话的秘诀应来源于学习生活。三、四年级中以对话为主的文本很多,习作教学开始运用微课展示群文阅读,引领学生发现提示语的用处,取代师生对话,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这样的设计更加自然,水到渠成。
变动三:文本再现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三年级《花瓣飘香》
“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着,“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
——三年级《跟踪台风的卫星》
建议二:习作的成长来源于系统训练。这堂习作第一课时让习作训练在无痕中得到落实,放眼第二课时习作应聚焦于某一点进行系统的训练,带着训练的成长走向他们的生活,要走得更近一些,更广一些,更深一些。
张晨晖老师提出了她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品味文本,修改习作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三年级《花瓣飘香》
“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三年级《石头书》
“我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
1.读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几处提示语位置的摆放有什么用意呢?
第一句,提示语在前充分体现了她的难为情与内疚;第二句,提示语在后体现了他俩的着急与奇怪;第三句,提示语在中间体现出喷雾器的严厉与威严。
2.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
3.再读读自己的习作,想一想:你的提示语位置会作出怎样的调整?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哦!
4.学生自由修改。
发现提示语秘密,应该学会到生活中去,运用于生活。
(二)习得方法,运用生活
1.思考:在什么样的场景中会用到提示语?(学生自由说:争论、辩论、交涉……)
2.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生活画面,自己试着写一写对话。
(1)早晨,快要迟到了,妈妈催促你快点吃早饭。
(2)这次语文考试考砸了,老师找你谈话。
(3)围绕一支钢笔的归属问题,王佳艺与蒋玉泽争辩了起来。
3.交流、修改。
三、习作的道路——任重道远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看到每单元的习作时,我们语文老师可能感到既着急又兴奋。
着急的是每单元习作设计并不详细,有些习作只是指明了一个大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设计,我们为如何上好习作课而着急。兴奋的是恰恰是这样的设计,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留下了“补白”的空间,许多习作给我们留下了创新的余地,我们大有作为。
一堂生活习作展示课让我清楚,习作的设计须由我们根据年段的特点,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打通生活,联系生活,这样,习作才有了源头,语言才有了活力。
生活习作的道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