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出版业制度变迁路径根源分析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出版业变迁制度

王 辉

(1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2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北京 1000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逐渐走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轨道。梳理如此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出版业制度变迁不仅是渐进的,还是由政府作为制度主体进行制度选择和变革的,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诱致性,即整体呈现出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和出版机构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供给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边际成本最低的连续性调整等特征。分析如此路径出现的根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路径的直接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体系最核心部分可概括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该部分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渐进式引入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手段强化对要素的配置和激励,形成前所未有的分散决策网点和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以社会主义原则来约束和抵制市场机制的负面作用,努力发挥政府调控作用,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三是把两者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市场经济提升个人和市场主体实现竞争绩效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双赢机制,推动两者在改革发展中的和谐统一。[1]

由于坚持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先增量后存量的路径,改革将对社会带来的震动降到了最低,使利益关系调整限制在社会和公众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使经济体制平稳转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使改革统筹协调又不失激励探索。不仅如此,根据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政治上的渐进式决策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容错纠错的过程,它可以激发改革创新者改革创新活力和有所作为的信心,还能够减少风险,做到小步快走不停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家的公有制性质和政府的权威性,我国政府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资源配置能力,并在与企业、公众的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对我国市场变革的方向、形式、广度作出选择。因此,出版业市场化制度变迁中政府主导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政府确定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和准则,并以制度供给者身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实施制度供给。

不仅如此,转型期我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仍旧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两种力量交织的状况下,市场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而在科学高效的新型政府和施政方式生成过程中,政府指导常常不自觉地被偷换成政府主导。因此,政府主导的作用尽管不总是有效的,但却是难免的。如此又决定了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反复,使制度变迁体现出严重的路径依赖。

40年来,我国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制机制的巨大变化,构成了出版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如此环境不仅推动出版业改革工作的启动,还决定和影响了出版业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使其沿着商品化、企业化、资本化的方向前进。

二、出版业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出版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利益主体:一是国家,具体由涉及出版管理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代表履行职权;二是出版单位,具体由从事出版活动的组织如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社等组成;三是公民。变迁的基本目的即打破三方既有利益平衡,达到新的博弈均衡。因此,制度变迁过程中,“三方从各自的目标函数出发,都企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制度变迁方向和路径的影响力,变迁的结果就是三方博弈均衡的结果”。[2]

具体而言,政府一方既希望通过制度变迁,打破出版业旧有的地方垄断、行业分割局面,激发市场活力,又要谨慎地对待出版单位利益,尽可能地赢得出版系统的支持,以减少改革成本。各类出版单位则希望国家继续给予优惠政策,保证他们的代理业务和寻租机会与时俱进,同时又担心失去国家保护后,激烈的竞争使其利润难以保证导致生存困难甚至破产。而由普通公民和出版业的普通从业者组成的公民表面处于弱势地位,但如果他们对变迁路径持反对态度,就会对行业稳定和改革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三个利益主体中寻找成本最小的改革路径,在行业稳定及较小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实现鼓励作品创作、推动出版业发展,同时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应是改革者的基本思路。

对政府而言,在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维持旧有的行政控制是改革成本最小的路径。曾经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就是典型表现,该模式将出版业完全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允许出版单位利用党和政府分配的公共资源进行经营,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对出版单位来说,成本最小的路径是在维持公共机构运转的前提下,完成党和政府的出版任务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继续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因禁止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编辑出版环节而获得的垄断性经营地位和经济利益等。而出版从业者的主体性利益诉求随着改革的深入,也不可避免地变得强烈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最可接受的改革路径是保证“事业”身份的同时提高收入,当身份不得不变时,则尽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此外,随着普通公民民主意识和经济意识的苏醒和成长,他们对具有一定公共品属性的出版产品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一部分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另一部分转化为公民政治权利诉求。“在政治改革相对滞后的转型路径制约下,保障普通公民出版权益可行的改革路径就是一方面放开出版物的流通和生产市场,满足其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及时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成果运用到出版体制方面,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3]

基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改革稳慎进行的原则性,出版业在改革过程中必然对各方利益进行综合权衡。而利益主体的不同繁杂诉求,自然使博弈长期存在且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解决方法,自然使制度变迁路线呈现出上述特点。

三、观念更新的影响使然

我国近现代史上出现过三次文化转型,每次转型均遵循着“经济转型——观念更新——文化转型”的基本逻辑路线。可以说,每一次文化转型的兴起都发轫于特定时代在观念上取得的新进展,而每一次文化转型的路径、形态和程度都受到观念更新范围和程度的直接影响,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转型概莫能外。

当前文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对执政方式和文化属性的科学认定;二是微观层面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和嬗变。宏观层面的观念更新带来了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具体到文化领域,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的认知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展。经过40年的改革,党和政府已深刻意识到只有从根本上消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繁荣。这一观念更新推动了历次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促使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机制得以建立。近年来,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从放宽政策、下放权力逐步向建立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在调整布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改善管理等方面均取得巨大进步就是这一观念更新的成果。

微观层面的观念更新则使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不断受到新标准的挑战,人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模式逐渐被推翻,不符合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的价值观和价值评判标准逐步被新观念和新标准所取代,价值观也快速发生着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整体主义到尊重个性、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从因循守旧到革故鼎新的嬗变,我国文化也开始从政治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型,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宏观层面的观念转变带来的还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资人地位和权利的虚设、规章制度的法律环境存在缺陷、规制者职能的三重定位以及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双重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而微观层面的转变,则使部分民众产生迷惘心态,使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激烈震荡和变化,进而导致买卖书号、低俗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等负面现象出现。如此状况使出版业处在多重两难的境地: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管制等。因此,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再难以理解,而观念转变的长期性、潜移默化等特征又注定了这场变迁过程的旷日持久。

四、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要求

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基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对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并先后作出了“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论述。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无疑是影响极其广泛、功能十分重要的大众传媒,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和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根据上述要求,出版工作必须守好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出版导向;狠抓质量,扎实推动出版物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抢抓机遇,加快出版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支持。不仅如此,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国际上西方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我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偏弱的基本格局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敌对势力遏制中国、颠覆社会主义的努力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歇,并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作为“普世价值”,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出版业自然成为博弈的重要战场。

综上所述,无论出于维护党和政府领导地位,还是出于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考虑,我们都要推动出版业紧随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改革,使出版业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同时更要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牢牢掌握新闻舆论阵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如此的特殊性,自然使出版业的制度变迁具有更强的敏感性,使其变迁路径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李伟,张占斌.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经验及其发展道路探索[J].中共党史研究,2008(3):31-38.

[2]高诚毅.出版改革与路径依赖[J].出版科学,2005(4):32-34.

[3]张新华.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变迁特征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0.

猜你喜欢

出版业变迁制度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清潩河的变迁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