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控制
2018-02-22何燕兵
何燕兵
(仁化县广播电视台,广东 韶关 512300)
一、新闻采访心理特点概述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双方的互动,不是单方面可以开展的,因此新闻采访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心理特点:第一,新闻采访围绕新闻事件进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波动都是围绕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而发生的,在情感上会形成共鸣;[1]第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要互相信任,双方应当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围绕新闻事件进行提问与回答;第三,为了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采访对象不能单一。记者结束对采访对象的访问后,还应当对周围的群众进行采访,因为记者以及单一的采访对象都只能代表部分人的观点,全方位的采访可以让新闻信息更加全面,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更高。
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心理因素控制
(一)保持良好态度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应当处于平等地位,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导者,但不是控制者,切忌被主观情绪控制导致采访难以继续。[2]因此,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并合理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行采访,避免采访对象由于记者表情过于严肃或者过于浮夸而出现情绪激动或者情感厌恶的情况影响采访活动。除此之外,记者的采访对象往往不是固定单一的,采访对象既有平民百姓,也有社会名人甚至领导干部,这要求记者依据采访对象的不同,合理调整自己的态度。在社会名人、领导干部面前,记者不能阿谀奉承,应当做到不卑不亢,正常、自信地进行提问,真实记录,确保所获新闻信息的正面、直观;在平民百姓或者弱势群体面前,记者应当放低姿态,平等地对待采访对象,通过合乎情理的沟通交流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获得真实的新闻信息。
(二)保持思维缜密
新闻采访思维分为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简单来说,记者通过直观的景象感受到新闻价值就是直观思维;记者通过采访过程中的多项细节,结合仔细的推理过程而得到有价值的新闻就是逻辑思维。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除了直观的新闻信息,很多信息需要反复推敲。不仅如此,记者还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例如采访对象情绪失控、围观群众喧闹起哄等,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时刻保持思维缜密,及时调整采访方式和内容,既要避免新闻采访活动受到突发情况的影响难以继续,又要仔细分析突发情况产生的缘由,并从中挖掘出新闻的深度或是其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三)善于察言观色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除了会遇见配合新闻采访活动的采访对象,还经常会遇到敌视记者、不配合采访导致新闻采访活动难以开展的采访对象。[3]因此为了确保新闻采访活动能顺利进行,让采访对象积极配合采访,记者要善于察言观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通过揣摩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说话语气的细小变化,察觉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相应调整采访内容和自身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围绕新闻事件及时向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理解与体谅的态度,与采访对象达成共情,从而实现与采访对象的友好交流,完成采访活动。
三、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心理因素控制
新闻采访不能光靠记者提问,只有得到采访对象的配合,才能得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新闻采访实际工作中,采访对象不是单一的,采访对象本身的社会阅历、生活环境、职业以及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因素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第一,做好事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要确保新闻采访过程顺利,记者必须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采访对象进行一定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设置采访内容,尽量避免采访对象反感提问而拒绝回答的情况发生。第二,通过共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信任记者,才会对记者吐露真实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了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记者可以通过共情拉进与采访对象的距离,通过向采访对象表达理解和体谅的方式,循循善诱,让采访对象说出真实的情况。第三,掌握对话技巧,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导权。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不能被采访对象主导了采访活动,应当掌握对话技巧,针对不同态度的采访对象调整采访内容和对话方式,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导权,确保新闻采访活动按照采访前的计划正常开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行业逐步向专业化迈进,要获得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据此写出引人关注的新闻报道,必须保证新闻采访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合理控制自己的心理,并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让新闻采访活动正常开展。
[1]罗晓祥.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心理的有效调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240.
[2]张慧敏.试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与应对[J].新闻传播,2017(10):98-99.
[3]刘莹莹.从新闻采访心理谈法制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