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变得有味道
——谈新闻采访中线索的提炼
2018-02-22夏金平
夏金平 王 莉
(1安徽广播电视台 第一时间,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三联学院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0)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能够满足受众的社会需求,这是新闻存在的理由。受各种因素影响,记者接到的新闻线索往往不及时、片面、有误导性,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一线采写工作者怎样打破线索本身的局限,把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制作得有声有色呢?
一、多问为什么,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现场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为什么?分析新闻事件中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强化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2016年3月,安徽蚌埠市光彩大市场的保安殴打商户,致商户一家五口受伤,最严重的骨折。这个选题有些爆点,可到达现场才知道,有媒体已经在头一天用微信推送了这条新闻。而资深记者就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深挖这条新闻。
在详细询问投诉人之后,记者了解到:保安打人的时候公安民警也在场。结果,被打的商户受到了治安处罚,打人的保安却安然无恙。那么,保安为什么打人?为什么民警在场还敢打人?保安是否经常殴打商户?公安为什么不惩罚打人者?这件事件有什么背景呢?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经过求证,真相终于大白。原来蚌埠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光彩大市场为了尽快完成市区领导交代的文明创建任务,经常采用野蛮粗暴的方式来整治市场,很多商户都被打过,公安方面碍于创城任务都是不了了之,商户敢怒不敢言。最终的调查报道《创城之痛》揭露了当地政府为创城盲目摊派任务,导致保安屡次粗暴地开展创城工作,不仅给商户带来了伤痛,也给创城带来了伤痛。虽然这条稿件时效性不强,但是报道后,引起非常大的社会反响,不仅让打人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促使蚌埠市政府规范创城工作。
二、细心观察,找好突破口顺藤摸瓜
突破口的含义是堡垒最薄弱的地方,是攻克难关的关键所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新闻就像一个个堡垒,如果找准了突破口,采访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如果找不准突破口,采访很容易陷入被动,甚至不能完成采访任务。怎么找到切入口,抓住受众呢?这要求记者多深入现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拎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2014年5月,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大爷投诉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建设局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从事房产开发一事。和老大爷接触之后,结果他一问三不知,就连开发商是不是建设局的职员都不确定,如果按常规思路去求证开发商违规开发会非常困难,于是调查记者决定先到开发现场看情况。一圈转下来,发现开发商在建的房子挡住了老大爷出门的道路,老大爷家院子里的一辆轮胎都瘪了的小轿车想走也走不出去。这其实就是我们可以继续采访的突破口。
沿着这个突破口,我们顺藤摸瓜。首先到当地镇政府了解情况,才知道镇政府也拿这个开发商没办法。接着再到市区建设局,才知道开发商就是该单位的职工,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开发。然后记者再从国土局调查,进一步坐实了开发商的违规行为。最终,这位开发商顶不住压力,不请自来,主动接受了采访,深度调查《开发商“现形记”》就这么诞生了。后来,这位开发商给居民让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道路。
三、较真,焦点问题不留任何疑点
2016年初,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提出了48个字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八个字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一股较真的狠劲,要把是非曲直搞清楚,重要的问题不留下任何疑问。记者首先要对事实有基本判断,不能偏听偏信;其次,核心问题必须求证多方信息源;最后,努力寻找一个标尺,衡量对与错。
2016年1月,安徽潜山县茗桂公馆开发商投诉,县物价局副局长私建别墅,强行占用开发商的地,圈了一个600平方米的院子。线索内容似乎有副局长仗势欺人意思。调查记者来到现场,发现副局长确实坐拥一套300平方米的豪宅,院子也大得离谱,而且还配了一个两层楼的私人车库。开发商拿出了相应的规划图、土地证,感觉开发商反映的问题很有依据。为了证实开发商的说法,记者在副局长的豪宅旁守候了半天,终于等到了这位副局长。结果,副局长也拿出了房子的规划证、土地证、房产证,说得有理有据,把开发商的说法又推翻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说了谎呢?
后来,记者来到潜山县国土局,了解到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副局长建起了别墅,各项证件是合法的。为了证明谁在说谎,记者请来了潜山县国土局测绘股工作人员采用GPS定位仪进行了现场测量。不出半小时,结果出来了。副局长多占了约200平方米土地,其中50平方米是开发商的,150平方米是国有土地。而开发商也多占了国有土地38平方米。经过缜密调查,调查稿件《地权之争》客观呈现,谁在说谎,观众自然一目了然。
四、心有真善美,让新闻也有温度
新闻的温度是指新闻作品中的正能量带给受众温暖的感觉,它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闻作品中的体现。怎样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新闻?这要求记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充满情怀,心中常怀真善美。在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感受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行动帮助采访对象走出困境;在新闻写作时,用饱含感情的文字述说震撼心灵的故事。
2015年5月,安徽涡阳县一名30岁的男子身患晚期尿毒症,他的母亲愿意捐肾救儿,但是母亲是个聋哑人又不识字,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规定,医院不能同意这台换肾手术,为此,她向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发出了求助。经过栏目记者的努力,医院同意手术,但是需要当地公证处提出公证,公证他母亲愿意捐肾。可到了当地公证处,工作人员虽然很同情,同样因为他母亲是个聋哑人,不能确定真实意愿而无法做出公证。一个年轻小伙对生命的渴望却因一纸公证而搁浅。记者努力为这位母亲联系上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在手语老师半年的指导下,这位母亲最终学会了手语,并用手语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记者前后历经大半年,用饱含情感、感触心扉的笔触采写成《救命的公证》《迟到的救命公证》等共9篇稿件。最终,也在记者的促进下,涡阳县公证处做出了安徽省第一例有关聋哑人的特殊公证。这份迟到的救命公证书不仅完成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心愿,也回应了一个年轻人对生命的期盼。
新闻记者拿到线索的那一刻,要冷静思考,分析新闻事件的深层次因素;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细节,找准最佳突破口;时刻保持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创作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1]蔡晓楠.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47-49.
[2]Rob Streen . Sports Jounslidm:A Multimedia Primer[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8:22-2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3.
[4]杨剑锋,雷海平.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l):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