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人最是家乡风
——如何办好地方特色广播栏目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听众栏目北京

李 娜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 100022)

实践好习总书记的要求,一定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笔者曾经多年从事电台节目的策划、编采和主持工作,在节目的运作流程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到总编室工作后,对全台各个栏目的风格和播出效果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深感要做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必须首先做到真正贴近地方电台的主体受众,用他们最熟悉、最自然的家乡风,才能避免“说教化”“云端感”,才能春风化雨地完成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新时代使命。

以笔者自身实践为例。2005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开办时,笔者便承担了栏目的策划和编采工作。在做好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将其定位为一档在内容和形式上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风土民情的节目,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之中引导北京市民爱北京、护北京,提升市民素质、自觉弘扬首都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最终达到助力推动全民共建首善之都工作的目的。我们要求,节目内容始终凸显北京特色,话题是北京的、语言是北京的、思维习惯也必须是北京的。节目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批听众。在此基础上,我们注重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不断加强与听众在节目内外的互动沟通,迅速成为一档北京知名品牌栏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地方栏目的定位必须紧紧瞄准家乡本土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座城市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北京就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近千年来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历史源远流长、现实又绚烂多彩,为我们办好栏目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话题。同样,只要真正扑进家乡的土地,融入热气腾腾的家乡生活,这些表现无限丰富、意义无限深远、延展性无限广阔的内容,就会成为本土栏目最具生命力的源泉。本土听众对这些话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自来的认同感,会迅速成为栏目的忠实粉丝;而与此同时,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剧,外来到此上学、务工、经商,乃至旅游的外乡人,同样渴望迅速了解这个自己即将生活工作的地方,渴望找到一个迅速了解当地传统、融入当地生活、发声参与当地事务的有效途径,这些都会使栏目的听众群体迅速壮大起来。

第一步就是开展深入的调研,请教专家,为节目定好“调子”。我们的定位落在了“茶余饭后”,选题轻松灵活,看似漫漶,但始终不离主题,松而不散。听众听得休闲,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每个话题都是有意为之,紧紧扣住了地方话题,不离不弃。和本地无关的内容,再精彩的都要忍痛割爱。而对于本土有关的话题,则古今中外、上天入地也要为我所用,同时还要表现得如同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这样的好处是,节目听下来,使人觉得古韵悠风与现代新潮相通,从各个视角、各行各业、各个时期全方位地展示本地风貌,不同层次和背景的人都会各取所需,觉得距离自己很亲近,是说给自己听的,自然具备了“成风化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栏目的听众群体中既吸引了退休老者,又有在职中坚,不乏青少群体,既有“老北京”又有“新北京”的缘故。

二、如何把握准本土风味

所谓本土风味,首先应当包括本地的环境、历史等方面;另外是传统味、文化味,随一地历史而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再则就是市井味,主要是普通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和人文风俗。这三种味互相渗透,融汇一气,共同熔铸成当地的风土习俗和当地人特有的精、气、神。

当前,社会普遍浮躁,各种自媒体等只顾吸引眼球(包括一些不求甚解的年轻“专业”媒体人),常常会把本土风阐释得走了味儿或浮于表面。这样一来,似是而非的传播不仅会将文化传承导向带偏,还会混淆一代人的视听,久而久之,就会使本土文化变味儿甚至变质,贻害长远。在北京,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京味”表现为提笼架鸟、豆汁焦圈、京剧大鼓、洋车胡同以及四合院,完全浮于表面。其实,乡土味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最本质的地域特色,从街区格局到饮食语言习惯直至说话办事等生活逻辑,处处都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本土味道也不例外。但新闻舆论的传播者就必须要能准确分清什么是已经充分融合的新鲜成分,什么只是外来的文化过客。作为主打家乡风的本土化栏目编辑,如果对此没有深刻认识和辨识能力,就不可能掌握本土文化的本质特点,更谈不上凸显栏目鲜明的地域特色了。

三、让节目浸透满满的正能量

要承担好新时代使命,新闻舆论工作者就必须深刻领会五个“事关”,牢牢把握48字要求。地方性、主打本土风的栏目,要特别突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八个字,这既是目标也是方法,风是“和风”,力是“合力”。新时代条件下,任何栏目一旦背离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就定会丢失魂魄,丧失生命力。

由于这类节目的特点,节目不可能像播新闻一样去直接宣讲。直接的说教会使节目缺乏可听性,听众就必然转台。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每期节目的策划和主持以及整个栏目团队都要目标一致、思想统一。在方法上要特别注意自然的“时空穿越”,即“说古”必须要“论今”,“说古”重在传播知识,“论今”重在正确引导,要使节目始终浸透满满的正能量,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听众,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说古”要妙趣横生、充满吸引力,“论今”应过渡自然、充满感染力。

目前,特别要注意避免一味追求收听率而打擦边球,去迎合部分听众的错误观点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活跃气氛绝不能一味依靠调侃和油滑。这类主持风格尤其容易在地方电台栏目中出现,久而久之形成庸俗乃至低俗风气。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节目追求活跃和轻松风格的底线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我们的栏目一直都在追求地方特色,但同时也始终坚持绝不掺杂“京油子”的味道,节目京味儿醇而不俗,深受听众称道。

四、建设一个开放型的嘉宾库

嘉宾是办好一个栏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地方特色栏目在邀请嘉宾时,首先应当更多地关注到处于各个领域,在不同岗位研究本地史地民俗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这种选择的独特性能够直接拉近专家与听众的距离,增强了消闲的特点;其次应注重邀请一些民间的民俗专家,他们最接近市井味儿,最能让“老当地”引发悠思怀想,同时也会让年轻人和“新市民”感到好奇和吸引;第三要特意邀请一些年轻人和“新市民”,从他们的角度表达对本地各个方面的感受,避免时间一久栏目办得让人感觉是一群“老古董”在自说自话。在牢牢把握定位标准的前提下,嘉宾选择应避免固定在一个专门群体,要尽可能地加强嘉宾队伍的开放性,使栏目发展具备广阔空间,避免封闭循环。

嘉宾的培训工作也很重要。虽然他们都是某方面的专家,但在只闻声不见面的场合也会产生表达障碍,有的嘉宾在场下妙语连珠,坐在话筒前就不免思维受阻、表达不畅。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的启发引导是一方面,但做好节目前的充分沟通和技巧培训也十分必要。以我们的经验,组织嘉宾们进行座谈交流的培训方式,专家们比较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我们节目开办的几年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又不断丰富的嘉宾队伍,不仅集聚了北京民俗界、工艺美术界、收藏界、史学界、地理学界、文物界、图书馆界、档案界的一批有识之士,他们都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专家、学者,知识渊博,学有专长,且都是某一方面的“北京通”,具有“话北京”的实力和相当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从各方面发现了一批热心广播事业又注重观察、乐于分享的各类“北京通”,这些嘉宾事业心强,皆以研究北京乡土文化、宣传北京人文史地和现实发展为己任,热忱支持栏目,为我们的节目增色不少。

五、强化互联互通,实现立体传播

传统文化栏目更需要引进新元素。通过节目策划和传播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加入实时的新闻线索,传统的节目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听率和知名度会相应迅速提高。在各种媒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广播栏目必须打开视野,强化各种媒体单位和传播方式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模式。

现场直播和网络互动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适时举办主题活动的直播,让听众直接参与进来,也会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听众的参与感。例如,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们举办了题为“缅怀抗日先烈,河灯告慰英灵”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大型水上直播活动,把传统民俗活动与时代内涵对接,社会影响很大,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形成了栏目的二次传播。传统节日期间,我们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北京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大批铁杆听众。每逢有单位组织大型历史文化活动时,我们就想方设法把直播间搬到活动现场,与听众面对面互动,消除直播间的神秘感。我们还经常组织听众与专家一起进行北京地区古迹遗踪的踏查探访活动,同时在直播间与之穿插互动,使更多听众如同身临其境。栏目还与多家媒体联动,增设版面和专栏,拓宽传播渠道,扩大节目影响。声波转瞬即逝,我们坚持每年精选编辑出版一册《茶余饭后话北京》,深受读者欢迎,成为扩大栏目影响,争取更多听众的有效途径。

举办各种活动,要避免单打独斗,一定要所有的传播平台同时启动,真正实现立体传播。如果一个平台搞活动,其他平台仅仅事后跟进反映一下,会致使应有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是笔者在以往工作中一些粗浅体会,总结出来供同行参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本地人对广播节目的喜好自然也不尽一致。但笔者认为,办好一档地方特色的广播栏目,应当在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和传统风俗民情深刻了解把握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发展的视野,融合各种新思维、新手段,避免与其他栏目的同质化,凸显自身的特色,从而提升栏目在当地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应当是相通的。

猜你喜欢

听众栏目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北京,北京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