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2018-02-22赵莹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时代

赵莹莹

(沂水县广播电视台,山东 临沂 276400)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面临来自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对资讯的掌控权被削弱,[1]为此,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从狭义角度出发,它包含数字电视、移动终端媒体、网络媒体等多样化的信息媒介;从广义角度出发,它指的是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互联网和卫星等数据信息传输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终端,为社会用户提供娱乐和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户外、报刊),新媒体被称作“第五媒体”。[2]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传播平台,这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降临。

三、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一)对控制权的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编辑享有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绝对控制权,有权利播报哪些新闻、删除哪些信息,可以对信息本身的重要性进行判断。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均享有独立报道和自由评论新闻资讯的权利,编辑不再享有对新闻传播的绝对控制权。比如,近年来持续引发社会关注的“郭美美事件”等。微博与微信平台上的评论、互动和转发,使事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新闻。而在新闻传播和发酵过程中,新闻编辑仅能被动地根据公众反应作出滞后性的判断,失去了对新闻信息的绝对控制权。

(二)对工作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编辑人员主要负责新闻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等工作,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编辑人员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播报新闻信息及与受众互动的一线人员。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充分掌握新闻受众的需求,与之进行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广泛接纳受众建议,将受众关注的内容融入新闻信息,提高受众对新闻社会的关注度。

(三)对专业性的影响

为了提高新闻点击量,编辑人员在掌握编辑技巧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此外,编辑人员还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提升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客观、真实地进行报道。这些对新闻编辑来说都是压力和挑战。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第一,知行合一,从知识复合型向行知并重转变。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来源复杂、多样,极易出现报道失实的情况。不同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思路,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充分整合新闻信息特点,创新新闻播出方式。在全民参与的新闻传播和讨论环境下,新闻编辑在提炼信息内容时,必须注重新闻价值取向,根据新闻特征分析其在不同传播领域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比如,在“愚人节事件”中,新闻编辑对国外愚人节惯例和习俗缺乏了解,造成了误报事件,严重影响了新闻编辑人员的从业形象。

第二,提高编辑新闻敏感度,重视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深入挖掘新闻社会价值。新闻事件具有实时性特征,编辑人员要在快速完成新闻传播,将事件的内在精神真实地传达给大众,在此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切勿用非理性、带有煽动性的词句夺人眼球,引起社会舆论爆炸。因此,新闻编辑必须提高新闻敏感度,在日常社会新闻场景中不断锻炼,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提升新闻阅读价值。比如,在第十一届G20峰会中,白岩松始终坚守在杭州峰会新闻中心,与电视台保持密切沟通,为受众详细解读峰会中各国领导,尤其是国家领导人传扬的精神和各类细节。在此期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公共平台对杭州G20峰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种采用现场直播、微博同步播报的新闻传播形式充分彰显了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三,增强新闻编辑与新媒介用户的互动性。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权威号召优势,能够使社会大众从新闻事件中感受到新闻本身的传播价值,引导大众参与到与新闻相关的公益实践中来。就个人价值角度出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在新时代新闻评论方面为编辑与新闻受众之间的高效互动开辟了有利途径,有助于形成社会公民意识,彰显新闻评论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扩大舆论影响力。例如,在公益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可积极宣传“白血病救助”“癌症捐款”“助学”等公益事件,同时帮助捐助方核实数据信息,提升新闻社会的价值。

五、结语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对新闻编辑人员媒介素养的专业要求,新闻编辑行业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时代资讯定位,提高专业应变能力,强化媒介素养。

[1]范叶妮.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视角下媒介素养本土化刍议[J].编辑学刊,2016(1):55-58.

[2]倪聪奇.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人应具备的素养——以新闻编辑工作为例[J].新闻战线,2016(4X):121-122.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时代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