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硬币有两面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2018-02-22李衍森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众文章环境

李衍森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军事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一、网络新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环境

众所周知,网络新媒体就是基于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新型媒体,以网站、APP软件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代表,具有内容多样化、互动性强、多元化、门槛低、参与性强的优势。

凭借这些优势,网络新媒体在数年之间迅速崛起,融入我们的生活,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关于网络新媒体的研究也日益兴盛。

新媒体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7.5%。[1]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我国超大规模的网民群体特别是手机用户对于信息的渴求,加上日益精巧细腻的界面、更加舒适简洁的对话机制、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推送机制,使其得到迅猛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日益边缘化,不论是纸媒、广播还是电视,用户数量都在明显减少。

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正逐渐向新媒体平台集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大量的传媒集团正在不断开拓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即便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这类权威大报,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这正是“媒介即讯息”的生动体现。

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网络新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化合,构建出了光怪陆离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当代社会的人们就身处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并深受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概念,当代人越来越不能凭借经验性的接触来认识世界的全貌,只能通过媒介来满足认知需求。[2]这时,媒体环境的质量就会对人们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大学生每天主要通过手机来满足自己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因此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更大,更具有典型性。

二、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益

腾讯集团官方数据披露,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突破1000万,全球月活跃用户已达8.89亿。[3]各种类型的微信公众号让人目不暇接,只要用户有需求,就能找到大量相关类型的公众号。此外,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达到3.76亿,日活跃人数达1.65亿,而月阅读量超百亿的领域高达18个。[4]这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一)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信息,提高知识水平

大学生可以根据感兴趣的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平台。这些平台大多会登载与当前的社会、军事、生活、经济、文化热点有关的文章,能够满足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下获取外界信息的迫切需求。并且,新媒体上的文章不仅有时新消息,还有大量优质评论,有的新媒体就是靠简洁犀利的评论发展壮大的,如“侠客岛”公众号、“局座召忠”公众号以及“大国之翼”头条号等。这些新媒体文章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析、跟踪报道,不仅做到了让受众“有所知”,还能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全媒体化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升阅读乐趣

目前,新媒体的“全媒体化”发展速度很快,不仅注重内容,而且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很多优质的新媒体体现了这一特征,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大国天空”头条号、“局座召忠”微博号等,它们不仅登载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还不时发表一些相关视频、音频、漫画等,更加易读、易懂,让阅读变成“悦读”。

“人民日报”公众号在每天晚上推送“夜读”,向读者发放励志暖心的“心灵鸡汤”,每天早上推送“新闻早班车”,让读者了解前一日的大事小情。除此之外,它还不时推送一些正能量视频、主旋律萌漫。这类全媒体平台的巨大优势和吸引力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这些全媒体推送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开阔眼界,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寓学于乐,在身心的双重享受中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三)公众号参与门槛低、互动性强,大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提高素质

网络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参与门槛低。新媒体数量庞大,每天推送的文章不可胜数。并且申请新媒体账号并不困难,很多大学生就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号或企鹅号,成为隐藏在幕后的编辑。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参与的门槛。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积累经验,提高媒介素养,集思广益,锤炼眼力与定力。

(四)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充实自我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谁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谁就能占有大学生的空闲时间。新媒体文章具有短小精悍、易读可读的特点,非常契合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利用零散时间看一看文章、刷一刷微博就成了大学生的首选。正是在这些碎片化阅读中,大学生获得了外界信息。

三、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网络新媒体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新媒体“把关人”缺位,大学生难避不良影响

媒体对于新闻素材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取舍选择,甚至有时放进“大门”的并不是健康的信息。[2]现在的新媒体就存在“把关人”缺位的状况,每天登载的文章让人眼花缭乱,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会在新媒体上迅速蔓延,出现假新闻“刷爆朋友圈”“刷屏”的情况。而一些“三观不正”的“毒鸡汤”更是将反党反社会思想“巧妙”地融入一篇篇“切中肯綮”“针砭时弊”的“深度好文”当中,如果大学生不加选择就照单全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对新媒体加以纠正和国家干预,还应该引导大学生自行判断、理性分析,比如定期召开热点问题交流分析会、请专业人士授课等,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免疫力”,让大学生有选择地接收刷屏文章,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文章,多加思考。大学生要做自己的“把关人”,让谣言和有害信息止于智者,避免其传播扩散。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新媒体,甚至自己就在某个平台上担任编辑,在遇到问题时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定位,牢记自己的职责,严守纪律,提高政治自觉,不私自转发、点赞、推荐相关敏感文章。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积极构建健康的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的受众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主权,大学生应当通过平时观察或交流咨询来确定哪些公众号、博主、账号可靠健康,哪些是应该抵制的,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健康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政治觉悟,深入了解社会,而不能沦为新媒体“魔弹”的靶子,无条件地接受一切。

(二)兴趣“偏科”让知识领域窄化、兴趣降低,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的网络新媒体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普遍使用“兴趣推送”的方法吸引读者,增加用户数量。这种技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只要用户曾经打开或关注过某篇文章、某个账户,或者预先选择了某个感兴趣的种类,那么该媒体平台就会不断向其推送同类文章。这样固然能实现吸引读者持续关注和满足用户认知需要的双赢,但是大量同类甚至同质文章也会导致读者知识的窄化,只能了解到一个狭窄领域的知识,产生“偏科”现象,不利于读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或者导致其阅读兴趣迅速降低,从而产生读者要么沉醉其中要么逃离的结果。

大学生平时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时候或多或少也会产生类似问题,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热情逐渐退去,每天点开新媒体平台浏览信息的人有所减少。

针对这种问题,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广泛涉猎不同的领域,了解不同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受到了严重冲击,传统媒体也没有消亡,而是在自我革新、不断调整。因此,大学生应多关注传统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此外,大学生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而应该广泛交际,多关心现实生活。

(三)新媒体环境不是“电子乌托邦”,大学生要警惕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

随着新媒体的盛行,人人都是媒体,人们在新媒体上隐匿身份发表见解,畅所欲言,仿佛“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理想社会已经在这无边无际的虚拟空间中实现了。但是我们恰恰要警惕这种“电子乌托邦”,警惕隐藏在网络空间中的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警惕那些错误的舆论导向。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这个便利渠道就成为其主要的宣传方式。事实上,一些新媒体出现前就活跃在网上的“公知”早就转战新媒体了,不知有多少“大V”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口出惊世之言,又有多少公众号明里暗里推波助澜。“赵家人”“我陷思”“伤总民”“自干五”“美分”“果粉”等具有强烈指向性的词语的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许多新媒体的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政府发声,一篇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短文甚至可能超过权威媒体和官方的影响力,使官方宣传陷入被动局面;在这个价值多元、思想复杂的时代,一旦在沸腾的民议上浇油,引发的后果往往无法想象。

面对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新媒体环境,“堵不如疏”,一味禁止大学生去接触新媒体显然是不可行也不可能的。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教育,警惕那些有错误倾向的文章,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新媒体环境,趋利避害,让健康的媒介环境促进大学生成长,让大学生在新媒体中汲取正能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教育,警惕错误思想倾向,绷紧思想之弦,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端正立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声音不应该成为沉默的螺旋。在这个过程中,学院要加强引导,加强对热点的关注,灵活运用热点分析、谈心交心、及时干预的方法手段,为大学生保驾护航。

网络新媒体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浪潮中,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趋利避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CNNIC,2018-01-3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3]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R].腾讯集团企鹅智酷,2017-04-24.

[4]2017微博用户发展报告[R].微博数据中心,2017-12-25.

猜你喜欢

公众文章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环境
放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