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报道写作中的三个“一点”

2018-02-22李治国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日报受众文章

李治国

(经济日报社,上海 201210)

《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是《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詹国枢在1990年12月8日采写的一篇经济述评。20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章还是让人津津乐道。文章一开始说:“朋友,你吃过饺子吗?你知道饺子是怎么煮出来的吗?……如果我给你提一个要求,要你别煮多了,只煮一个饺子,你会同意吗?你一定会说,要煮就煮一锅嘛。只煮一个饺子,谁干那样的傻事?”

形象的比喻让人非常容易理解。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之后,作者马上进入正题,由浅入深,生动形象,把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写得通俗鲜活,打破了经济报道“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境地,跳出了“概念+数字+例子”或者“过程+措施+效益”的固定模式。

如果要举一反三的话,经济报道要走出象牙塔,在新媒体时代也能让读者喜闻乐见,要在三个“一点”上思考和探索。

一、宏观报道中的微观视角多一点

一般都认为,经济题材都是由数据、表格等枯燥的内容构成,缺乏生动引人的情节,不只是一般受众,即便是专业受众也不容易产生兴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早已不是悬浮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只要置身于当代生活,就离不开经济。这一方面促使普通受众迫切地希望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经济动态,另一方面也让媒体记者拥有了随手取材的可能。

因此,在日常经济报道采写中,特别是宏观经济报道中,如果能够把文章的内容与普通读者熟悉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多从微观视角出发,从小切口谈大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途径,也是一种“走转改”的体现。

2011年10月8日,新华社刊发的《让质量在发展中领跑——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调查》一文中,从2011年国庆黄金周上海吸引“43万出入境旅客、656万客流量、70余亿元销售额——‘十一’黄金周里高含金量数据,凸显上海两个关键词:引力和活力”写起,用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的变迁、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的发展举措等几个案例表明了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态势、新结构、新起点。

《人民日报》在2011年9月刊登的《上海文化红胜火》,该文章长达万字,但是文章避开概念化写法,从讲述百姓喜闻乐见的周立波现象、《中国达人秀》大红大紫等故事入手,铺开了上海文化事业的宏大画卷,很好地体现了好文章长而不觉其长、短而不觉其短的妙处。这篇稿件虽然不是经济类报道,但是“他山之石正可攻玉”。

此外,经济报道在以微观视角处理宏观报道之际,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形成的,字里行间应该蕴藏着自然、真实的理性色彩,否则又会变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财经氛围中的人文色彩浓一点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编著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到:“纵然,斯大林没有谈论过文学的写作方法,但是他说过:‘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可以写成悲剧。’他总结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能起的巨大作用。”

让经济报道时时处处展现人的思考、充满人的活动,避免经济新闻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和人,没有矛盾冲突,更没有引人的细节的写法,要让经济报道摆脱冰冷生硬的既定印象,从而充满浓郁的人文色彩,更好地抓住读者。

虽然技术本身是高深艰涩的,但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科研人员。读者可能对技术一窍不通,但是对这些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却是感同身受。因此,通过写人来展现技术创新,正是让技术散发出人文色彩的有效途径。

《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宝武集团的“蓝领创新”之际就发现,在宝武集团有近一半的专利是由普通工人申请的,这些外表看起来憨厚可亲的员工却有着智慧的头脑和执着的精神,于是由他们的精神风貌写到宝武集团的创新实践,《经济日报》2012年1月16日刊发的《“蓝领创新”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而来; 《经济日报》刊发的《让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振华重工:瞄准世界第一,勇立创新潮头》等一系列稿件也都是由此而来。

2012年春节期间,《经济日报》开设的“回家”专版,刊发了《山歌悠扬年味》《浓泥塑艺术富农家》等一系列充满浓郁人文色彩的稿件,让回家的旅程格外亲切动人,完美地体现了《经济日报》的人文关怀。以人为中心,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思想感情以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来,如此一来,经济报道就会生动有趣。

三、专业语境中的通俗叙述强一点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将网络热词“给力”正式用在党报的标题中。此后,“给力”一词风行天下,这一报道也成了《人民日报》贴近生活、报道通俗化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要强调通俗化呢?詹国枢在《通俗是一种境界》一文中说:“通俗易懂,像苏打饼干或者三明治,丢进嘴里就得吧唧吧唧,随便嚼嚼就咽下去。”

因此,经济报道应该也必须往通俗化上走,不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而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按照詹国枢的意见,通俗化的方法有三种:举例子、讲故事、打比方。

举例子、讲故事上文已经谈到了,这里说一说打比方。2011年2月21日,《经济日报》刊登了《喜看华能的新“光合作用”》,文中提到了“碳捕集”,“碳捕集”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相当专业的词语,可是科研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碳捕集”其实就是从空气中“逮捕”二氧化碳。这句话让记者豁然开朗,文章写起来就非常顺畅。比如在谈到经济发展要有一定速度时,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太快了太慢了,都会容易摔倒。复杂的经济问题用这样一个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比喻来说明,人们自然就明白了。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经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叫作《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他说:“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不论是被称为瞭望者,还是守望者,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从这一点来说,要写好新闻报道,包括经济报道,不仅要了解各种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站稳脚跟,写出有生命力的稿件。

最后,再以詹国枢的《豪华三轮》为例,文章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张双利,43岁,住北京东四十三条胡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回城后,不甘待业,足蹬三轮,置车一辆,精心装修,金光灿灿,人称豪华三轮。”仅70个字,以白描手法,简洁凝练、流畅自然地描画出了主人公的生平风貌,动人春色不须多,这70个字已经展现了作者的文化功力。这份功力值得我们用心去追求。

[1]詹国枢 .通俗是一种境界[J].新闻与写作,2007(9):50-51.

[2]范敬宜.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N].解放日报,2007-07-20.

[3]詹国枢.豪华三轮[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5.

[4]康彬.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J].新闻知识,2011(01):30-32.

[5]王学成.大众化还是专业化?——国外财经媒体的启示[J].新闻记者,2005(05):34-37.

猜你喜欢

经济日报受众文章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放屁文章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