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深度新闻制作策略探究
——以《局面》栏目为例

2018-02-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局面新闻报道栏目

熊 卉

(湖北大学 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型社交媒体的崛起,媒体发布信息的垄断权不断被打破,传统新闻的传受关系被深刻颠覆。在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单纯指向核心事实的深度新闻报道被互联网解构。深度新闻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历经较长的挖掘和制作时间,往往是深度新闻尚未被报道出来,事件的核心事实已经在互联网上被披露完毕。由于传统媒体的式微,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需要高昂成本支撑的深度新闻部门被取消的情况比比皆是。传统的深度新闻报道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新京报于2017年5月新开设的深度新闻视频报道栏目《局面》在推出后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该栏目对“江歌案”“杭州保姆纵火案”“格斗孤儿事件”等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系列节目在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上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局面》栏目的成功,对于其他媒体应如何在新环境下制作深度新闻具有借鉴意义。

二、深度新闻报道的生存困境

(一)传受关系颠覆,新媒体解构传统格局

新媒体的崛起,使大众话语强势登场。传统的深度新闻报道隐匿在精英话语体系背后,其公信力和时效性在新媒体崛起之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新浪微博等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大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从信息接收者变成传播者,传受关系的颠覆导致深度新闻报道面临危机。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深度新闻制作耗时长、整合难度大。在深度新闻挖掘事实、接近真相的过程中,许多重要信息已经在互联网上被披露,受众的兴趣被消解殆尽。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消耗巨大精力的深度报道入不敷出,在“流量至上”时代易被取代。

(二)新闻娱乐化倾向加强,业界生态恶化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以增加流量,许多媒体将新闻娱乐化,甚至不惜夸大或歪曲事实来博取关注,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恶化了整体的业界生态环境。深度新闻报道作为传统的精英话语体系下的产品,公信力和深度解读是其地位的重要保证,但是恶劣的业界环境消耗了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同时,公众的注意力易被娱乐化新闻转移。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新闻的博大和深刻在用户领域反而成为一种阻碍快速获取信息的障碍,这也导致了精英人才的不断流失,在深度新闻报道领域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会全面转型,舆论场域激烈交锋

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代,挑战道德价值观的事件频现,公民在价值认知上显现出巨大的分歧甚至冲突。政府、媒介、公众之间的不同利益诉求使得深度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不断受到怀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舆论场域复杂多变,各方观念激烈交锋,意见表达各有立场,深度新闻的均衡性难以保持或难以让各方都信服。比如备受关注的“江歌案”,公众就当事人的诉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大部分公众同情江母遭遇的舆论态度下,也不乏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之人,公众对于江母的态度和行为、对犯罪分子的认知呈现出了多元趋势。以小见大,可见深度新闻报道的生存难度之大。

三、《局面》栏目简介

(一)运行现状

《局面》是一档由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的人物专访栏目,由知名记者王志安主持,栏目标榜“用冰冷的理性温暖世界”。该栏目对于“江歌案”“杭州保姆纵火案”“格斗孤儿事件”等新闻的报道都引发热议。栏目促成江母与刘鑫见面的当期节目腾讯视频播放量有2亿多次,对于“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核心当事人林生斌的采访视频播放量也高达6000万。栏目官方微博单条点赞量、转发量都在2万~10万不等,同时评论区讨论激烈,平均日阅读数为100万+,微信公众号上几乎所有文章都是阅读量在10万左右的热门文章。虽然《局面》在10个月内只推出了15期节目,但已经有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在短时间内打开了视频访谈类深度新闻报道的市场,在同类节目中位居前列。

(二)运行模式

《局面》栏目的运行模式并不复杂。所有节目制作耗时都在2~3个月,平均单次采访时长在8个小时左右,最终的视频节目时长约为30分钟,同时会在事件跟踪过程中推出经过剪辑的精华短视频片段。节目投放平台有3个:腾讯新闻客户端、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局面》专栏和“局面”新浪微博账号。此外就是依靠栏目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王志安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宣传,节目在各平台推送都不收费,所有采访视频都是先推短版,最后推长版。

四、《局面》的成功之道

(一)关注深层价值冲突的生产理念

首先,在选题方面,《局面》关注的不仅是重大社会新闻,也有独立挖掘的事件。目前行业内的深度新闻选题集中在引发巨大争议的事件,忽略所谓“不好玩”的领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深度新闻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样的议题设置有其时代价值,但不应成为主要追求。其次,在新闻价值追求上,《局面》创造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深度报道方式,即不再将全面事实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通过对深层次价值差异的挖掘,引导公众思考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融合共通,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社会问题。最后,在时效性上,《局面》长版视频在敲定选题、完成采访之后,历经大约3个月的制作才会推出,坚持收集海量采访资料以保证信源充足,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损耗公信力,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仍然坚守对“内容为王”的追求。而短版视频跟随事件进程实时推出,在新闻深度和时效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二)组合式的媒体传播渠道

《局面》的节目官方推送渠道包括新京报的《局面》专栏、腾讯视频、新浪微博,此外就是在栏目微信公众号和王志安个人公众号上推出链接。这种组合式的传播渠道基本覆盖了栏目的主要受众,视频网站和主要社交媒体联合推广。“江歌案”中,《局面》促成江歌母亲与刘鑫见面并接受采访的视频不仅充分利用了自有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诸多重要新闻网站和意见领袖转发视频,受众受议程设置的影响,加大对这次见面的关注度,自发形成了病毒式的扩散。一些深度新闻报道虽然也顺应时代变化进行了传播渠道改革,但是存在渠道选择不合理、覆盖面不全等问题,使得优质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易被忽略,点击率的高低决定了物质回报,渠道建设的失败会埋没内容,也会降低经济收入。因此,在坚持优质内容建设为本的同时要注意内容、技术和渠道三者不可偏废。

(三)备受关注的“网红记者”

王志安是前央视深度新闻栏目《新闻调查》的记者,现在是新京报首席记者,集中在他身上的争议很多。部分网友认为其人带有精英眼光,总是站在公众的对立面展现所谓的舆论公平,但是报道做不到客观公正。另一部分则认为他是坚守理想、不偏不倚的新闻人,争议来源于价值认知的复杂性。《局面》栏目开播之前,王志安就积极针对各类公共事件发声,微博是王志安最常用的公共话题讨论工具。数据显示,至今王志安已经发布过33101条微博,其中半数以上与公共事件相关。抛开对王志安的评判,他的影响力确实是《局面》成功的一大原因。传统理念认为,当新闻人本身成为被关注的话题,他所报道的新闻就被削弱了力量。但当今社会,关注度决定了一档栏目是否能够生存下去,虽然“网红记者”这个概念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其作用。只有在有流量加持的情况,优秀的内容才能产生影响力。此前白岩松的《新闻1+1》栏目的大热,也有相同的原因。

五、《局面》对新媒体制作深度新闻的启示

(一)坚持“内容为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着眼于受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新闻的社会责任意识。我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期,整体氛围浮躁,“点击率就是一切”的评判方式歪曲了许多新闻人的本心。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时效性,但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媒介公信力下降导致受众在重大事件面前盲目发声站队,使得真相愈发扑朔迷离,削弱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这就更要求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不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都只是新闻传播的载体,形式的变化要求内容作出适应性调整,但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度追求不会改变。媒体应当正视“点击率决定一切”的效果评判方式的严重后果,加强对记者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其牢记个人职责与使命,在编辑审校环节加强核查。

(二)留存专业人才,打造“明星记者”

麦克卢汉认为,受众的注意力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深度新闻可以由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记者推出,则更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媒介生态娱乐化的大环境之下,理解难度大、耗时长、内容深刻的新闻对受众的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明星记者”不代表要将记者打造为意见领袖和标杆,而是以其报道的客观性和深入性在受众中形成良好口碑,用记者的号召力提升作品的影响度和传播力。但对“明星记者”的打造必须严格把握分寸和尺度,不可流于形式,与“网红经济”混为一谈,污染业界生态。在专业人才方面,深度新闻制作效益低、难度大的事实客观上导致了专业记者的流失,在行业内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留存人才,首先应提高其收入,其次应在个人素养和从业心态上下功夫。深度新闻要求记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访问策略和百折不挠的专业精神。

(三)注重制作技术创新,加强传播渠道建设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成为主要的阅读媒介,新闻的制作技术也向富媒体方向转换。深度新闻报道容量大、涉及关系复杂,更应顺应时代变化加强技术创新,结合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用数据化、可视化的方式使受众可以精准获取关键信息,通过形式创新迎合用户需求。深度报道除了调查性报道外,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也较常使用,在这些报道中,大数据和新技术的辅助作用更为明显。各大新闻平台也应对传播渠道进行更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整合传播,充分开发栏目客户端,依托新媒体提升栏目的用户黏度,全面提升栏目的混融传播能力。2017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国一点儿都不能少》,栏目策划运用九宫格漫画、H5动图、海报等形式第一时间表达了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引导网民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是比较成功的应用典范。

(四)创新盈利模式,进行产品推广

目前的深度新闻都没有找到一种较好的变现模式,人才存留与作品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各大有声书APP平台和付费问答平台都开始尝试订阅付费模式,以开启变现之路。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时效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是本质要求,订阅付费模式在当前国内网民尚未形成知识付费理念的时候不应当被媒体采用,但是单靠流量获利也确实压制了深度新闻的发展。在“江歌案”中,《局面》栏目促成了江歌母亲与刘鑫的见面,也试图反映被千夫所指的刘鑫的真实困境,但却招来许多骂声。真正在这起事件中获利的是那些将变现视为目的的精明人,如“咪蒙”“腾讯新闻哥”等公众号依靠顺应公众感情层面的正义感获得了巨大的流量收入,成为提高广告费的筹码。深度新闻栏目应当在深度和盈利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广告、付费等方式提高收入。公共资源和公众注意力都是有限资源,当情感视角压制了事实时,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伤害。

六、结语

移动互联时代,社交新闻媒体的兴起使得“短平快”成为报道趋势,当时效性被过度关注时,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以及深度就会遭到损耗。当下社会中不断出现反转新闻现象,如“格斗孤儿”“大妈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等事件接连出现反转,受众的情绪被操纵欺骗。公众面对新闻事件没有评论和发表个人意见的勇气,乐于做一个“吃瓜群众”,避免“被打脸”,这些现象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充分利用新平台和新技术,结合“移动”与“社交”的新型深度报道应该是多样性、平等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同时也必须具备准确性、责任感和透明度。在一个开放又浮躁的时代,深度新闻报道仍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创新技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充分把握时代特点作出积极调整,只有生产出优质、深入又具有时代价值、足够吸引受众的产品,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立足。

[1]纪静.移动媒体深度报道的现状、困境与趋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刘波.坚守与创新:电视深度报道的挑战与突破路径——以《新闻调查》为例[J].新闻界,2016(22):28-33+39.

[3]周甜.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生产模式的创新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5.

[4]周敏,张艳红.新媒体语境下长篇深度报道的新动向——美国“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兴起与发展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04):43-48.

[5]李晨阳.《新京报》深度报道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局面新闻报道栏目
打好同心牌 共筑“根魂梦” 开创港澳侨和海外统战工作新局面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