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现场直播与现场报道
——静态新闻事件的动态呈现

2018-02-22连新民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场直播航站楼静态

连新民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电视新闻中心,重庆 400015)

静态新闻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在动态上稍显欠缺,以发布信息为主。尽管信息本身足够重要,但因为形式单调和静态,往往在直播过程中很难形成足够的表现力,所以静态新闻事件直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静态新闻动态呈现。

首先,在直播的内容上让信息变得简单、明了。一般来说,需要进行现场直播的信息发布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这样的信息多数比较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直播时间内向观众阐述这件事情,是对记者职业功底的考验。

笔者认为,有经验的记者第一步会筛选信息,厘清思路,快速确定信息的要点。第二步是找准各个要点所对应的受众,分析、比较各个受众群体之间的差异等,以受众最大化为原则,对信息要点进行排序。然后,再根据直播时间的长短决定直播时信息发布的内容。记者要大胆舍弃,一般情况下,两三分钟的直播以2~3个要点为宜。要点之间主次分明,把最重要的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其余的内容点到为止。如果时间足够充裕,可适当放宽要点数量,但一定要有主次。第三步,记者为自己准备一个题板。把要在直播中讲述的信息要点列成提纲,按照顺序写在题板上。这样做既可以让观众在收看直播的时候对信息要点一目了然,又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对记者将发布的详细内容有所期待。

其次,在直播的形式上,让信息变得立体、直观。对于权威信息发布而言,记者常常会面对数字,如天气预报、国民经济指数等。数字决定着信息当中某一部分的数量、质量,甚至事物的发展走向。而在直播中,播报数字也是对记者记忆力的考验。为了确保数字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记者会把数字记录在采访本上以备直播时查看之需。但成串的数字会让记者和观众感到头昏脑涨,这样一来无疑会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效率。

有经验的记者会通过绘制图表的形式让数字变得立体和直观。例如,记者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比如遇未来一周气温忽高忽低,变化幅度较大,温差也时大时小,极易引起感冒,大家可能会很关注每天具体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当记者拿到气象台天气会商报告时,也需要花费时间研究和分析。每天的早晚温度,降雨、刮风等因素都会罗列出来,非常详细。如果记者就照着会商报告逐字逐句地念给观众听,观众可能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就需要记者对数字进行加工,把它们变成图表的形式,如柱状图、点状图和各种线状图等。这样一来,晦涩难懂的数字就会变得直观和立体,让观众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再者,在直播的表达上要让信息通过对比产生变化。通常而言,权威信息的发布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是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产物。如果记者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挖掘、加工信息就会让信息本身产生变化。

有经验的记者会从新闻发生的时间往前倒推。新闻事件会在不同的时间呈现不同的面貌,因此当记者把这些原本相同的事件罗列出来以后,便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信息有所不同,但事物发展的轨迹却越来越清晰,而这条发展轨迹就让原本单调的信息有了变化,即时间上的纵深感。

当然,除了往前倒推,记者还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这种预测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发展轨迹对新闻事件展开可行性分析以拓展信息的时空外延,对观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有经验的记者还会选择在地点上的类比。有的时候,同样的新闻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域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如南北文化差异、城乡经济差距,甚至是国别等因素,都会给当地的受众带来很深的影响,这会直接干扰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理解。把不同地域之间相同的新闻事件放在一起对比,会呈现出相似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观众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更为观众提供了多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新闻事件,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最后,在传播策略上,出镜记者在镜头前一定要动起来。尽管各类新闻发布会一般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举行,但是记者要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1~2处富有动态的走位。例如,直播开始时,记者处在某一位置,但中途记者要适当地移动,使得整个直播如行云流水,避免给人呆板的感觉。

如果出镜记者实在无法设计走位让自己在镜头前动起来,那就必须依靠丰富的备播画面来补充一成不变的镜头。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视窗的形式,一边是记者进行播报,另一边就是丰富的备播画面。

记者需要提前准备备播画面。现场直播之前,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出与事件相关的视频。筛选原则:根据与新闻事件的相关性,挑选核心画面;根据画面的可视性,挑选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根据事件发展的进度,挑选最新鲜的画面。备播画面的组合标准要严格依照记者现场直播的内容顺序,切不可杂乱无章。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记者无法展现动态的前提下,让直播画面尽可能丰富起来,以弥补静态的不足。

以上多种直播处理方案既有明确的针对性,也有普遍适用性,对于一般的新闻直播都可以套用。但也有例外,总有一些极端的新闻事件现场不适用这些法则,那记者就要另辟蹊径。

以2017年8月底重庆电视台对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开通运行进行的直播为例,当时笔者所在的直播点是T1航站楼。T3航站楼投用就意味着T1航站楼关停,两者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对于记者来说,究竟该如何在一个关闭停用的航站楼做一场现场直播报道呢?

可以说,对关闭停用的T1航站楼做现场直播会把此类新闻事件的弊端展露无遗——静态、单调和空洞。但这场直播又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个T3航站楼投用直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之前的处理思路,记者会梳理出以下内容:T1航站楼内空无一人,所有机器和设备已经停止运转,大门紧闭,甚至断水、断电,一片狼藉等。类似的信息点还有很多,但是梳理之后,记者却会发现这些事情谁会关心,又有谁愿意听呢?

“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当天大家关注的焦点自然是T3航站楼,而绝非已经关闭的T1航站楼。如果记者报道T1航站楼的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那记者究竟该给观众说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情怀。在新旧航站楼交替的时候,观众内心最需要的恰恰就是情怀。毕竟,T1航站楼承载了许许多多重庆人的记忆。明明前一天晚上这里还是人头攒动,散客、旅行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从这里出发前往世界各地。一眨眼,也就几个小时的功夫,这里竟然变得万籁俱静、空空荡荡,这种对比和反差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于是记者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个普通的重庆市民,在两三分钟的时间内,把自己从前一天晚上到现在所看到的变化和感受告诉观众。

为了让这种感受更直观,也更有代入感,节目组还专门征集了一些与T1航站楼有关系的老照片。最后直播时,记者就通过一张张T1航站楼的老照片和老照片上的人,讲了几个普通重庆人与这座航站楼之间的故事,身后的背景就是空荡荡的T1航站楼,“情怀”二字得以凸显。

直播结束后,不少观众留言表示看到这段T1航站楼的直播时,竟然忍不住流下热泪,仿佛从前在这里坐飞机进出重庆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很受感动。这就证明,这场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直播成功了。

综上所述,要想把静态新闻事件的直播做好,首先必须树立动态思维,围绕新闻的核心价值,把动态思维贯穿新闻报道全程,集中报道优势,重拳出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几方面入手:在直播内容上化繁为简,让信息变得简单、明了;在直播形式上,让信息变得立体、直观;在直播的表达形式上,让信息通过对比产生变化;在传播策略上,出镜记者在镜头前一定要动起来,设计合理的现场走位路线,不能盲目地为动而动,要让新闻事件的核心元素通过记者的现场走位有机串联,达到引人入胜、升华主题等目的。

章法虽多,套路也罢,但要想把一场静态新闻事件的直播做好,并非简单、粗暴地照搬前人的经验就可以。新闻事件千变万化,不管是什么方式,记者的目的就是增强现场直播的可视性,最大限度地消弭静态的不足,让静态新闻事件最终能以动态的形式呈现。

猜你喜欢

现场直播航站楼静态
基于WF-IoT融合物联网的控制技术在航站楼内的应用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光环境模拟在航站楼高大空间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Waves SoundGrid系统在广播电视现场直播中的应用
陕西眉县首届猕猴桃园现场直播分享会成功举办
浅谈新媒体现场直播和新媒体节目创新的认识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2017数博会“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