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记者采访技巧 打磨优秀新闻作品

2018-02-22黄艳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速对象技巧

黄艳春

(重庆晚报,重庆 400010)

2017年12月20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诞生一周岁,推出、收录了大批代表作品的电子书,入选作品均系从全年报道中精选出来的,每篇都具有社会反响度高、传播影响力广泛等特征。在这些作品的背后,优秀记者的采访技巧是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新闻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新闻实践方式。记者在每次采访时,需要不断打磨采访技巧,争取每次都有所提高。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迅速和采访对象产生黏性?答案是提高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结。

职业记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采访对象,现场采访、电话采访、邮件采访等,在采访方式与时俱进的当下,职业记者可谓各显神通。然而,不论哪种方式,都需面对一个避不开的问题,即如何消除采访对象对媒体的距离感?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决定着采访能否顺畅进行。

在如今的新闻行业,多数新入行的新闻记者都认为采访仅是简单的提问和记录回答,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个真正工作得力的“慢新闻”职业记者,懂得如何把采访技巧打磨成一种与采访对象相处的艺术。

迄今,笔者从事采访工作近20年,对这种艺术进行摸索及实践检验后,总结出5条实用的经验。这5条经验可帮助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迅速建立黏性,继而实现新闻传播的终极目标,让更多的人知道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

2017年5月20日,重庆晚报“慢新闻”平台推出一篇文章 《四年,北川无腿青年写超千首诗谈恋爱》,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仅新媒体的点击率就达3700多万。其中,仅在腾讯新闻的点击量就超过1300多万次。用户对这篇报道的关注度为何如此高?除了写作技巧外,记者先后运用了5招实用经验技巧,成功消除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感,进而抓到采访对象“这条活鱼”的本真。

让采访对象消除距离感,除了需要记者日积月累的职业气场外,还有就是具有“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能够让采访对象在第一时间感觉舒服,心甘情愿配合采访活动。

一、建立时间限制,运用亲和力缩短建立过程

亲和力能够帮助记者与采访对象迅速建立联结——没有联结就没有信任基础,也就谈不上有效沟通。

无论采访对象来自什么行业,无论他接受采访的初衷是什么,要让其信任记者,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展现自己最脆弱的一面,亲和力在此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采访对象表现出愿意接受采访的意愿时,记者可以顺势直接表明采访可能会占用对方多少时间,以降低对方的焦虑或抵触情绪。

没必要抱怨采访对象的这种防卫意识,因为这是人类基因决定的本能反应。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评估有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以降低陌生人带来的时间风险。采访对象不知道采访会占用他多少时间,跟他聊什么事情……其对被采访的焦虑或抵触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有效消除采访对象的情绪,“慢新闻”记者通常会明确告诉采访对象,采访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有效联结的可能性就变大。比如,采访的开场白是“我只是想占用你一点时间,向你了解两个问题”等,建立时间限制的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即帮助其建立起心理预期。至于两个问题里是不是还套着5个小问题,就得根据采访对象的反应再作调整了。

二、运用肢体语言,获得比谈话更多的采访素材

心理学界的研究表明,沟通过程中,从对方获得信息的多寡,只有7%和说什么有关系,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说占38%,而剩下的55%完全取决于肢体语言。

采访过程其实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过程。微笑是人际交流中成本最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语言,它不是什么新招数,却对采访顺畅度起决定性作用。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记者都懂得在采访中如何微笑。一个不爱笑的记者,如何跟采访对象快速产生采访黏性?

自然且正确的技巧应是带着微笑听采访对象说话,试着把下巴略微放低,因为高高扬起的下巴会让采访对象觉得你是在低头俯视他。其间,轻微地歪着头听,则表明在很专注地倾听。

此外,采访过程中,谈话的时候两个人的位置也很关键,能避免面对面坐着采访,请尽量避免。因为,面对面会让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威胁感或不友好的感觉。比如,你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时,如果他从办公桌后面走过来,请你到另外一张桌子,坐到他的斜对面,你就不会有“被训话”的感觉,那么,你汇报工作就不会太拘束,甚至畅所欲言。在央视《新闻联播》的外事访问活动时,两国元首座谈时就是这种位置,它让彼此都感觉更安全。

在开场白之前,如何握手也很重要。握手的力度到底该多大?采访个案表明,尽量和对方握手力度相匹配,握手面积更多的是掌心,而非对方指尖。

三、放慢采访语速,提升在采访对象心中的可信度

要让采访对象觉得采访时提的问题或延伸出的问题有可信度,记者就应该有意放慢语速,甚至说着说着就停下来,好让采访对象有时间吸收、消化所说的内容。

笔者从事“慢新闻”深度报道以来,发现放慢采访语速是增强采访气场的有效方式之一。职业经验丰富的同行都知道,说话太快会给人一种急于表白的错觉,同时也会让记者在采访中失去气场。

采访时放慢语速有个好处就是,会让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在采访中,记者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看到记者用手机录音或拍视频,就不大愿意聊下去了。发生这种情况时,记者除了使用“你想单独约时间‘聊聊’”或“请教问几个问题”的话语外,放慢语速,营造随意聊天的氛围,也能让采访对象更自在一些。如果需要录音或拍视频,先解释清楚,让他们放轻松。

根据笔者的采访经验,采访对象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亲属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些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亲历过犯罪或灾害现场,或者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此时,应该理解采访对象,给他们调整情绪的时间。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的处境,要是他们同意采访,其他人也会理解他们的处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采访对象调整情绪的过程中,放慢语速能有效避免采访对象曲解采访意图。反之,如果处理不好,则极可能导致采访被拒或采访主题陷入死循环,严重的甚至因为记者无意识触到采访对象的痛点而在采访过程中挨打的情况。

四、全身心倾听,让新闻素材的数量成倍增加

采访时,记者应是一名积极的听众,要精力集中。千万别花过多精力浏览手中的采访问题,否则就会遗漏采访对象说的内容,而那些内容则很可能就是关键线索。

采访普通市民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他们经常会向你倾诉自己的苦痛,这时需要对他们的倾诉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以礼貌、主动的态度去倾听。

经验丰富的“慢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是这样做的:总是耐心地倾听对方把他想说的说完,然后再讲自己要说的内容。这样也是对采访思路的有效梳理或调整,全身心倾听意味着你不会时刻惦记给采访对象意见、建议,或急着向对方分享你的观点。相反,记者全身心地倾听采访对象,传递给对方的信号就你鼓励对方继续说,即你是认可他的,这样,采访对象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采访政府部门或有关职能单位的人员时,全身心倾听的采访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出奇的好。对方习惯了体制内的工作氛围,说话多是避重就轻或离题太远。他在“言多必失”中,采访想要的素材就会浮出水面。

五、叫停先入为主式采访,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和耐读性

如果在采访时先入为主,最终的报道极可能是片面的,新闻的可读性和耐读性也会随之消失。

不少记者在采访前都会做功课,比如了解报道的主题背景、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要问的关键主题。这样的功课很有必要,做不好这些功课就会陷入先入为主式采访。在采访中,不执着于在事先准备好问题,是避免先入为主式采访的有效方法,要在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访问题。

记者采访需要正视想要和采访对象迅速建立联结的目的,先入为主式采访只能产生急于求成的负效果。采访中,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有用的素材不是围着记者转的,而是采访对象在被采访的过程中自然且主动表达出来的信息。当采访结束后,能够让采访对象觉得接受采访是件愉快的事情。

此外,采访结束后,问问采访对象是否有要添加的内容,这种时候通常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有没有其他可推荐的被采访人选”,“访相关事宜,以后是否可再次联系采他”,等等。

做到了这些,在采访对象看来,今天有个陌生人全身心地听他说话,而且难得地是,这个陌生人没先入为主地主导他的思维或干预他的生活;而作为记者的你是当天唯一带给他愉悦的陌生人。促成采访顺利完成的信任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猜你喜欢

语速对象技巧
辩论赛之语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指正要有技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提问的技巧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