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重庆日报气象新闻在改版、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22陈薪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陈薪颖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气象报道摆脱“报眼式简报”①和“夹缝式快报”②的窘境,被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品种来经营,是从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设置气象新闻专版——“风云榜”开始的。这一引领报业风气的举措,被传媒界和气象界视为我国报纸在气象报道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引发国内各大报纸在气象报道方面的改革、创新。

2007年3月重庆日报改版以来,气象新闻的操作定位一直中规中矩,在进行报道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就事论事的方式,同时也适当增加了一些生活服务类的温馨提示。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形式上有所改观和版面规模有所增大外,其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创新,还存在文字平铺直叙、极端天气提醒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重庆日报气象新闻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报纸气象新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证明,在2017年7月新一轮的改版中,重庆日报的气象新闻报道焕然一新,版式和内容都大有改观。

一、重庆日报气象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对特别日期和区域天气变化关注不够

1.对异常天气变化关注度不够。天气冷暖、风雨雷电这类重大天气变化一般都会引起气象新闻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些天气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天空特别黯淡或早晚浓雾特别大这样小的天气变化,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类局部特殊天象也会对人们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2.对区县局部异常天象关注不够。服务大众并不仅仅是服务主城区的受众,区县将发生的天气变化也是读者关心的内容。以前重庆日报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够,对这一传统节气缺乏包装意识,往往没能及时报道这类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3.对农历重要节气和重要天文现象关注不够。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包含不同的季节信息和物候变化状况。一些重要的节气是市民关注的重点,但是之前重庆日报并没有对这些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对于像金星抱月、日全食、月全食、流星雨等较为少见的天文现象,由于编辑和记者缺乏天文知识并且获取信息不及时,有时也容易忽视这类信息。

(二)气象新闻缺乏服务性

对天气的报道,过去重庆日报还停留在报道现象和趋势上,需要加强分析天气变化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三)气象新闻缺乏策划性

在过去的气象新闻中,重庆日报还停留在气象部门提供什么,就写什么、编什么的层面,从记者到编辑策划意识都相对不足。

二、借鉴和思考

(一)移动客户端的使用

转眼已过去15年,移动互联网大潮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气象预报APP客户端,如墨迹、懒人、天气通等的强势推广,气温变化、风雨雷电、阴晴状况,还有恶劣天气预警等基础信息已不一定非得从报纸上获取。

近两年,南方都市报在整体推进融合新媒体技术转型的过程中,用具备互联网特质的“主页”“南都有数”“南都轻应用”逐步取代了“风云榜”等专版,而天气指数则结合手机定位功能在APP、微信公众号以及新媒体客户端“并读新闻”呈现。南方都市报对气象新闻发布平台的转移成为国内相当一部分纸媒的改革范本。

(二)纸质版气象新闻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创新

气象信息是市民的一种刚性需求,一些受众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对“看报识天气”的习惯性阅读与存档(集报与剪报),探析天气规律对提升新闻服务价值的积极作用,使得不少都市报依然重视气象新闻在纸样上的呈现。它们不仅保留了专版,而且还不断探索天气预报内容在当前形势下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效果。新京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纵观该报近几年的气象新闻采编实践,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天气预报的报道模式,从直线报道升级为立体解读,在概述全国气象的前提下重点解读影响本地的典型天气;另一方面,拓展了报道形式,既有图文并茂的气候特征传达,又在预报气温指数、空气质量的基础上融入节气常识、民俗风情、地理史话、出行建议等,很接地气。

(三)标题方面的创新

新京报非常重视气象新闻的标题制作,它的气象稿标题不但符合准确及时、特点清晰、贴近公众,预报留有余地且趣味性与科普性并重等原则,而且还反映出当前国内都市类报纸在气象新闻领域的典型特质。经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新京报的气象新闻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标题制作变中求新。从总体上看,新京报在气象新闻的标题制作上善用短句、讲究章法,力求以简洁明了的句式精要传神地表意。它呈现在气象版的主打稿标题要么引经据典、化用诗词,要么紧跟时代潮流、嵌入网络热词,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来生动鲜活,体现了该报编辑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一,活用古典诗词、传统楹联、流行歌名或热播影视剧名称,将天气状况的关键词融入其中,好懂易记、耳熟能详,有利于信息传播。

以该报2015年部分气象版为例,如运用古典诗词的有《小雪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大风起兮尘飞扬》《风约两日后》《飞絮渐欲迷人眼》《薄衾不耐夜雨寒》《北风徐徐 夏木阴阴》,其中《尽千万里晴空 过百十桥北风》堪称精妙之作。

借鉴流行歌曲名称的有《被风吹过的蓝天》《像沙像雨又像风》《阳光总在风雨后》《下一曲:多云》《雨的主打歌》《雨一直下 天气还算“融洽”》等,令人印象深刻。

参照影视剧名称的有《人间三月天 莫负好春光》《春风沉醉的日子》《暖风融融 万物生长》《雷雨恋京寻晴季》《不期而“雨” 像不像爱情》,其中5月7日《一封初夏的来信》和5月8日《一封暮春的回信》模仿同一部电影的名称,在编排上相映成趣。

其二,娴熟地使用拟人、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制作标题,并主动适应媒体发展新趋势,将新鲜、爆红的网络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气象报道的标题中,令人新奇,过目不忘。

例如,《风婆婆交出“管辖权”》《气温抚摸30℃门槛》《春不服老 夏亦倾情》《清风“搭讪” 气温“低调”》等。6月30日A20版《阳光,欢迎光临》用迎宾口语表达对晴天的期盼,而7月7日A20版《小暑拿手菜:“红焖”桑拿天》调侃小暑当日的酷热,俏皮感十足。

网络热门词语的嵌入,无疑会让气象新闻的标题更为生动。《云来了 阳光不任性了》《DUANG!最高温31℃》《35℃炙热的美丽,你懂的》是这方面的典型。但新京报的编辑并不满足于这种热词套用,他们经常把互联网行业的惯用术语嫁接到气象新闻标题上,如《今天继续“清冷模式”》《你的好友“夏天”已上线》《雷雨主题包即将下架》《蓝天白云 相约刷屏》《“烧烤”模式开启》,“上线”“刷屏”“下架”“模式开启”等词语的加入增强了语言张力,读起来鲜活灵动,让人倍感时尚、好玩。

其三,结合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时事热点,撷取最能表达其特征的关键词作为标题要素,这种做法往往以小见大、妙趣横生,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如将网购、商演等现代消费元素导入新闻标题,让新京报的气象版充满了生活味儿和新潮感,具有代表性的是《你的快递“烟雨江南”已签收》《雷雨“买一赠一”》《巡回演出嘉宾:雷雨》。

(四)对周边地区天气动态和环保状态的关注

作为北京的主流都市报,新京报始终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动态和环保状况作为报道重点,聚焦市民和游客普遍关心的气候热点话题,并通过标题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让大众从中感知突发天气和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

这一点突出表现为新京报对雾霾这一京津冀地区空气主要污染源的持续关注。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该报直接突出“霾”“尘”“雾霾”“污染”等字眼的气象新闻标题逾20个。这些字词单独来看有些触目惊心,但经过气象版编辑的恰当处理,提醒功能的人性化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明显提升。

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上半年雾霾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月,新京报在这个月的气象新闻就是明证,如《雾霾怎么破 有请冷空气》《此波污染本周五好转》《霾伏》《小雪悄然至 雾霾撵不走》《北风复工 雾霾怯场》《晴朗撤退 灰霾回潮》《霾去 花开》《浮尘扰周末》《后天跟污染说再见》。

和雾霾天气令人忧心截然不同,明媚晴朗的蓝天是大众喜欢看到的。新京报及时抓取好天气资讯,亲切地推送给读者,如《今日主菜:晴天》。而更见采编功力的是一组以“蓝”为基调的标题——《“极品蓝”陪你过周末》《还约吗?“北京蓝”》《老板,再来一杯蓝天》《雷雨唱罢 “北京蓝”归来》。

三、重庆日报改进气象新闻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局部特殊气象

结合自己的短板,借鉴优秀报纸气象新闻的创新经验,重庆日报的记者开始高度重视局部特殊气象及其对人们生活出行带来的影响,如交通、娱乐等。重庆日报不仅做到了事前预告提醒,还做到在这类气象发生时,尽可能让摄影记者拍图片,在写稿时视当天天气预报的重大程度单独成稿。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方式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而对于那些对生活并没带来影响,但属于少见的现象也给予重视,如彩虹、海市蜃楼、太阳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等。

在区县发生特殊气象,我们却不能及时到场的情况下,也要求记者在电话中向当地通讯员或有关人员了解现场情况,有图的话尽可能让对方发过来。除了现场拍摄,还要求详细了解极端天气对当地的影响。

(二)学习相关的气象知识

做好气象新闻,除了具备新闻理论与实践知识外,还要具备必要的气象和农历知识。报道气象节气,重点是在节气蕴含的意义上,既讲天气知识,也说民俗民谚,增强气象新闻的可看性。此外,还要以预报重点节假日的天气趋势为由头,以实用性为导向。例如,五一、十一、春节,还有中秋赏月时或者长假来临时,以及有重要的天文活动的时候,都可以预报天气情况,让人们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做好出行安排。另外,对重要的天文活动进行有效的策划能增强读者的参与积极性。

(三)提高气象新闻的服务性和标题的准确性、贴近性

气象新闻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为人们提供天气资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报纸不仅要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更要将这种天气变化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比如在季节发生变化时,提醒读者的衣食住行也要一起改变,这才是做好气象新闻的最终目的。另外,标题方面要积极借鉴其他报纸的经验,不再是干巴巴的“天气预报”,而是有情怀、有关怀,在让读者体会到气象新闻的服务性的同时也感到一定的灵活性。

(四)加强对气象新闻的策划,及时跟进网络新闻

1.加强阶段重点策划。记者多根据搜集的信息向编辑提出报道思路,编辑也多根据一段时间的天气关注重点来组织稿件。阴雨持续了一段时间了,还会持续多久?这样的天气是正常的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等。又如,沙暴这种天气曾影响到成都,而成都离重庆很近,那么就要马上想到会不会影响到重庆,即使重庆还没有受到影响的迹象,也要立即联系气象部门,得到权威的解释和预测。

2.加强即时策划。根据突然的大风、雷雨、冰雹等,安排包括现场、影响、气象分析、出行提示等方面的采写。例如,之前7月4日主城区突发大风天气,我们立即作出反应,派出多路记者跟进,分析大风天气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及时提醒市民。一些因大风刮倒大树造成交通中断的信息也被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做到了及时性和服务性的双跟进。

3.做一定的科普活动。组织热心市民参与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活动。例如,组织热心市民观看重要天象,去重庆气象中心进行科普实验、科普体验等。

(五)多留心全国的天气情况

当天气有重大变化时,一定要向气象部门了解它是否会给重庆造成影响;而面对这种气象,媒体又该对市民有哪些提醒;还有重庆气象史上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的状况是怎样的,这种天气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如果暂时没对重庆造成影响,但对一些重点城市或景区造成了影响的,要进行必要的提醒。例如,国内的某个著名景区因雪关闭,或者像之前春节时壶口瀑布遭遇凌汛袭击,景区关闭了,我们在报纸版面上也应及时提醒重庆市民做好旅行计划。又如,省外的某个机场或某些贯通重庆的高速公路关闭,我们也应对重庆市民作出详细的规划出行提醒和指南,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四、结语

重庆日报气象新闻的改进可谓是成功的,我们也将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读者的需求继续完善气象新闻报道。

气象新闻作为报纸新闻中一类服务性比较强、贴近群众的新闻,从内外两方面都值得继续思考和研究。我们要在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和“硬度”的同时让气象新闻“动”起来,而不是干巴巴的数字报道。正如前文所述,报纸的气象新闻大有可为。

注释:①“报眼式简报”指头版标注当日温度及晴雨状况。

②“夹缝式快报”指内版空闲位置寥寥几行文字叙述主要天气特征或突发气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