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表现力
2018-02-22王新月
王新月
(本溪广播电视台,辽宁 本溪 11700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差别较大,广播新闻是一种声音产品,广播新闻现场报道要有现场感和表现力,播音主持和外线记者非常关键。2016年,媒介融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则强调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这种背景下,移动新媒体将进一步成为广播人争夺用户时间而向内生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力。
一、广播新闻的现场感与表现力
(一)现场感与表现力的内涵
所谓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就是要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这是一种新闻传播主体由新闻事件而引发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对于记者来说,现场感是深入现场报道新闻并在现场产生的一种现场感受,进而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传递给受众,引起受众的共鸣。对于观众来说,现场感主要需要通过接收到的信息,一般是新闻现场即时的、第一手的新鲜信息,并关注事件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
新闻报道要体现现场感,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主要依靠的是播音主持和外线记者的语言表达,新闻的传播依靠的是语言。说到底,广播新闻是一种声音产品,电视新闻可以用画面来弥补一些声音上的缺陷,从而体现现场感;而广播新闻只能依靠播音主持和外线记者的语言表现力。这种语言表现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肃性与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新闻报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二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时代在发展,在移动新媒体的推动下,必须发挥语言的个性化,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三是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广播新闻播送的关键。
(二)广播新闻现场感和表现力欠佳
结合本部分第一节的内容来看,广播新闻现场报道要具备现场感和表现力,语言表现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相对而言,广播新闻现场报道一直是广大听众喜爱的一种个性化节目类型,因为这样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对重要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重大体育经济活动等的现场报道,它具有即兴发挥的特点,具有非常显著的个性化特点。
虽然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类节目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直接转播电视新闻的现象,这种方式显然不是真正的现场报道,很难让受众获得现场感体验。同时,广播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声音”的优势在慢慢丧失,这可能是由于新媒体的盛行,部分广播人热衷于求快,于是逐渐降低了对采访新闻的声音、现场音效等“响”要素的要求。播音主持也往往在口播新闻中越陷越深,新闻语言和表达方式老套,或者是出现一些非常“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要么让听众不知所云,要么就是感觉新闻播报好像在做广告。例如,《回应总理之问 格力贝发相约造“中国好笔”》就存在比较大的广告嫌疑。
二、增强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现场感和表现力的途径
优秀的广播类新闻节目应当是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而这样的广播新闻一般都可以在中国新闻奖上有所斩获。广播新闻要遵循“价值要大,切口要小,严守规范,活讲故事”的原则,广播媒体最具魅力的表达方式就是“声音”,只有具备新闻现场、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声音,用声音还原新闻现场的客观面貌,描述主体人物的个性特征,才能让听众感到真实的“声音风景”。所以,增强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外线记者要全能
每年全国两会报道是媒体实力的大比拼,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检阅。比如2016年的全国两会,就不再是单纯的长枪短炮,记者的新武器——VR设备也用于新闻素材的拍摄。2018年两会期间,部分地方两会现场出现了机器人,如湖南两会现场的机器人记者“云朵”。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外线记者必须成为全媒体记者,要掌握策划、录音、发布、连线等业务技能,还要熟悉全媒体采编,信息检索、分析,跨平台信息发布等技能。
首先,要“跑得快”。全媒体时代下,广播外线记者必须跑得快,这是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的关键。并且要随身携带各类有助于现场连线的装备,也许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有装备才能快速与台里连线,快速实现现场报道。如果准备不充分,则很难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就可能会落在自媒体人的后面。
其次,要准备充分。一方面,使命感和眼光是广播外线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介融合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应当针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即要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同时,要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制订预案,拟定采访内容,准备好问题,有的放矢地采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件,广播外线记者就需要在做现场报道前挖掘新的角度,找出全新的立意。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做现场报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记者要利用这部分时间来了解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现场目击者对该事件的态度,以及受访者的经历、背景、性格等信息,然后迅速组织好语言,并要保证语言具有加强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保证现场报道产生较强的现场感和表现力。
第三,报道语言要言简意赅,逻辑清晰,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虽然目前出于个性化的考虑,广播语言越来越口语化,但不能丧失新闻语言的严肃性、规范性及实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报道语言是广播人的阵地,不能丢,必须恰当运用报道语言,细致描述现场情况,以更高的立意来增强现场感和表现力。
第四,把控现场氛围,这是增强报道表现力的关键。重点还是现场的声音,比如在救灾现场,可以通过录制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的对话来表现现场的气氛。同时,在报道中注意语言表达,通过语言的描述来传达现场气氛。
(二)强化语言表现力
首先,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发挥广播新闻导向的关键点,不管是播音室的主持人语音,还是外线记者的播报,语言必须发音标准清晰,不错读,语法流畅,没有语病,即必须以标准普通话进行播报。
其次,语言风格必须具有亲民性。亲民性的关键前提是要以使命感和眼光对新闻事件作超前的信息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同时,广播人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文化修养,使语言既通俗易懂又标准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可以适当使用,但不能滥用。
第三,高度重视对修辞手法的分析,科学运用修辞表达手法,掌握好分寸,做到含蓄,强化语言词汇的高度与深度。
三、结语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表现力关键在于声音,包括现场自然环境的声音、记者的声音、主持人的声音、受访人的声音等等。增强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表现力,关键还是要在声音上下功夫。现阶段,由于媒介融合,广播人需要向全媒体人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分析可能存在不足,但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望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1]袁媛.浅谈现场报道记者容易进入的几个误区[J].新闻世界,2017(08):16-19.
[2]徐卫.外场连线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171-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