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波拉特》看哈萨克文化的另类跨国传播

2018-02-22嘎纳马合萨提别克焦若微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拉特哈萨克哈萨克斯坦

嘎纳·马合萨提别克 焦若微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①即不管媒介传播的内容是什么,媒介自身也传播了一定的信息。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之一,其借自己包容性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显著的市场优势,成为国家间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的重要手段。运用跨文化传播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碍,是影视作品运用跨文化传播策略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电影《波拉特》的传播策略:反讽与重构

(一)电影主题:反讽美国文化

《波拉特》讲述了一名哈萨克斯坦的主持人带着哈萨克斯坦的制作人去美国参观并短暂体验美国的生活方式的爆笑经历。电影以新闻纪实的表现形式来演绎,电影中出现的波拉特的故乡不是哈萨克斯坦,而是罗马尼亚的哥罗德村。影片中波拉特讲述的是一个淫荡乱伦、愚昧落后而自大的民族,却不是真实的哈萨克民族,所展示的文化更不是哈萨克文化。其只是一部伪装成“哈萨克斯坦信息部出品”的伪纪录片。从表象上看,影片中展现了大量低级恶俗的搞笑片段,并跟随波拉特之行一路被放大,而且影片中更是存在着大量的男权主义、反犹太和歧视女性的言论和行为,但这并没有影响电影收到诸多好评,因为这正是电影想要运用反讽的方式来表现美国文化中的偏见与歧视。同时,对影片的反思促使观众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分歧作出思考。

(二)电影布景:还原本土景观

《波拉特》以“哈萨克斯坦”之名在罗马尼亚的格洛德取的景,事实上,罗马尼亚的格洛德村是一个吉卜赛村庄。影片中作为主角的哈萨克斯坦记者和制片人非常仇恨吉卜赛人和犹太人,又选择在一个吉卜赛村落取景,这是在讽刺美国文化中的种族歧视,通过电影表现了一部分美国人和文化素养低下的人群的相似度,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愚蠢。影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实质上是指西方人认知中具备普遍认同性的落后国家。

(三)电影演员:英国犹太演员的明星效应

萨莎·拜伦·科恩是英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Ali G个人秀”的创始人及主持和扮演者,他在这档脱口秀节目中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波拉特,这也正是此片的主角。影片中的波拉特具有各类蹩脚的性格,电影用此表达方式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男权主义、反犹太主义、反落后国家、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思考。这样有着超高知名度的优秀演员是非常有助于推销《波拉特》给全世界观众的。

(四)对白语言:罗马尼亚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而且它是很重要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虽然《波拉特》是以“哈萨克斯坦”为国名的电影,但是电影里非英语部分的语言并没有使用哈萨克语,而是使用了罗马尼亚语,目的是为体现美国对待第三国家的无知。影片中的其他地方用英语可以进一步扩展市场,开辟国际化路线,因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使文化间交流传播更加有效,消除了语言方面的障碍,电影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将更好、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五)电影幕后:重构哈萨克文化

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禁播的第一部非情色影片便是《波拉特》。莫斯科电影审查部门的主管认为电影中的一些内容使信仰宗教的观众被冒犯或触犯了国家敏感。然而哈萨克斯坦并没有禁播此片,反而利用“波拉特”热作宣传,不仅在当年旅游人口创新高,更是借此宣传了哈萨克斯坦,这之后还申请了冬季奥运会和世博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真正的哈萨克斯坦和哈萨克文化。

二、电影《波拉特》的跨文化传播

许多佳片在向外国市场进军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取文化折中主义的方式,把各类不同的观点拼集在一起,经由过程添加外来文化基因,对外国文化进行改造,以适应更多观众的需求,使文化得到认同。

对文化的这类国际化包装应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②中分析,这种分析包括三层,结合影片可观以下三层。

在视听层次中,《波拉特》中第三国家的贫困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典型符号包括贫穷的村落、破旧的房屋、人畜共室,影片场景和音乐的结合。在故事中,《波拉特》通过一个第三国家游客的视角展现了各种荒诞诡异的画面,借以讽刺美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宗教等。通过层层递进的故事内容,展现了主持人艰苦漫长的采访过程和蒙羞旅程,促进了观众对电影的反思。在价值层次中,《波拉特》通过实名虚构的方式让观者对哈萨克斯坦这个事实上存在的国家充满了好奇,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哈萨克文化。电影是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非纪录片,且萨莎并没有一个可以参考和遵循的完整剧本,他只是写出了一个故事的大概框架,然后随机拍摄。萨沙带头的8人小组,用货车带着各种设备着手开始了拍摄工作,从罗马尼亚一路拍摄到美国的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

三、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一)挖掘具有共性的文化符号

影片应注重于世界文化中不同的时代、文化、身份、族群所关注的问题,聚焦于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不同文化之间共识的题材和内容。这种共识更能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同,使影片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

(二)传播本民族文化精髓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有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吸取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删除民族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才有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三)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间不仅有直抒其怀的表达方式,也有通过反讽与重构的表现形式。各类型的电影拍摄手法和电影表现手法表达的内在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

(四)开阔国际化视野

从单一的视角变为多方位的视角,学习如何运用影视表达手法对电影进行内容、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塑造,实现电影的传播功能。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明确的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我国影视行业想要更好地发展,还需借鉴其他优秀影视作品的制作经验。

四、结语

《波拉特》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恶俗喜剧,它是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和价值。《波拉特》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用另类跨国传播方式重构了哈萨克文化。本文通过电影《波拉特》展现的表象深入探索电影的实质内涵,分析电影对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和哈萨克文化的另类跨国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参照,同时对其他国家出品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有更多、更好的正面宣传意义。

注释:①“媒介即讯息”是指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②宋苏晨在《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中提出跨文化电影传播的分层解读模式也即“冰山模式”。

[1]呈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传播,2010(3):15-17.

[2]威尔伯·施拉姆(美).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河道宽,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27.

[3]项欣.从电影的分层解读模式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电影文学,2008(8):23-24.

[4]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65-73.

[5]宋苏晨.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J].电影艺术,2004(06):108-112.

[6]杨保军.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J].国际新闻界,2001(6):59-63.

猜你喜欢

拉特哈萨克哈萨克斯坦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穿 梭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