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域下明星声音竞技类综艺走红现象分析
——以《声临其境》为例

2018-02-22林小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综艺跨界竞技

林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随着粉丝经济的日益膨胀,明星综艺作为近年来各电视台争先制作的热点,已经呈井喷式的增长状态。2017年上半年新浪舆情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6月,我国综艺节目的信息量总共在10亿条左右,其中“明星对抗类”诸如《跨界歌王》《王牌对王牌》综艺所占比例最大,占据全网信息量62.3%,基本呈现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饱和状态。明星拼盘竞技、明星同台游戏和明星唱歌、明星表演喜剧小品已经见多不怪,在这种压力下,单纯“小鲜肉”流量和“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对观众锁屏的需求,更多的是需要内容和价值的升级。于是在国内明星综艺扎堆争夺市场的不利条件下,2018年1月一档声音竞技类综艺节目《声临其境》迅速以黑马姿态占据收视率和微博热点的制高地,打破了同类明星对抗类综艺不温不火的局面。

一、差异化的节目策划宣传定位

媒介节目存在“过时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大量同质化节目林立的时期,观众很容易失去对某一类型节目的热情和兴趣。《声临其境》的差异化定位就在大量同质化的明星对抗类节目里显得特别,竞技方向定位在前无古人的“声音竞技”。从初始的微博推广开始,它采取了“去流量化”的低调竞争风格,邀请了赵立新等曝光度不高但业务能力极强的“戏骨派”演员,还有承袭了《演员的诞生》冠军光环的新生代戏骨周一围,让节目成为一股与众不同的清流。节目配音内容采用了受众面广的素材,如《魂断蓝桥》《梅花烙》,这样看似普通的策划,却从起初就佳绩卓著的0.636%收视率、全网第一的收视成绩,一路飙升到0.954%,稳占全国收视网宝座。

(一)脱颖而出的声音竞演元素

近几年,广播剧和有声读物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原本活跃于第二舞台的幕后元素从二次元亚文化脱离出来,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之余人们获得心灵慰藉的一方净土,并由此助推了广播类APP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的在线电台用户比2016年多出了35%。[1]人们对于电台主播和广播剧播音演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了不少小型粉丝团体,而且这一群体的成员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的年轻人。也就是说,对应配音和广播这一类喜好群体的节目生态亟待建立起来。

《声临其境》的制作团队看到了这种收视需求的缺口,瞄准年轻人的群体,并以此为突破口,邀请了专业素养较好的戏骨和配音演员,让演员重新落脚“声、形、台、表”专业素养的“声”,去除过多的聚光灯效应,也让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给他们较多的关注。人们看不到光鲜亮丽的演员形体,只专注于声音带给感官的体验,传递艺术回归本源正向价值观,这就有别于当前流行的剧本化戏谑化的浮躁娱乐活动形式。“声临其境”这一命名也很直观地传达出节目的本意和视听效果,使得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好地由声入境,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明星多元跨界元素的融合

声音竞技从其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明星跨界元素,这也是近几年综艺兴起的一种趋势,为了承接喜爱相同元素的受众流,而避免观众在有着近似元素节目中选择其他节目,《声临其境》将跨界玩转出了多元交叉的模式,前来参与的演员不仅从专业素养上实现跨界,而且还从观众对其固化的人格设定印象上进行跨界。例如,节目邀请演员韩雪为动画片《海绵宝宝》展开了一场颠覆性的配音表演,观众不仅惊叹于其英语配音功底的深厚,还因其一改以往温柔的形象进行夸张怪诞的音色配音而感到惊奇。由此,许多期节目也因超出观众想象的多元跨界占据了微博热点,形成了一股关注的热潮。

新奇性是综艺节目传播需要把握的一个尺度,如果节目在跨界这个元素上做到前所未有的多元,由此产生的化学效应也是差异化竞争的一项资本,那么由于对节目后续的期待,观众的锁屏也不难实现。

二、交换理论:节目与明星捆绑式推广的新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使用投入与回报来评估他们的关系。这其中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积极的关系就是那些结果为正的关系。[2]从《声临其境》的传播效果来说,节目和明星之间就构成了一种正向的积极关系。在起初节目刚刚播出需要邀请嘉宾的时候,《声临其境》因为它的广播题材和碎片化呈现形式被许多人预告为失败的“吃螃蟹范例”,因此很多明星也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成本来参与这样一个没有前途的节目,直到后来微博热搜频频爆出“赵立新四国语言”“朱亚文宝贝儿”这样的关键词,红了一批老戏骨,节目关注度冲上一个新高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明星欣然表示愿意与节目合作。

从互利的角度来说,《声临其境》节目和嘉宾达成了一种很好的捆绑式营销,与其他节目单纯从曝光量上入手有所区别的是,吸睛的节目源于演员良好的专业素养,演员的配音是观众收视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以说如果请的嘉宾不够合格,节目的效果会从根本上大打折扣甚至招来一片骂声。同样,演员的名气塑造也通过这样一个挖掘其闪光潜力点的平台来获得,如果没有节目选定好的配音素材和包装方案,明星的配音能力甚至是人格魅力也很难发挥出来。这样一组相辅相成的捆绑式推广,不仅仅是简单的曝光走场,更重要的是挖掘演员内在的实力,实打实地完成形象的华丽塑造。

三、交流模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节目传播的交流模式要求我们认识到一条讯息对另外一条讯息的相互影响,强调信息彼此的交互性。[2]也就是说,节目和观众都是既发出信息又接收讯息的。《身临其境》节目制作组从微博的互动评论中汲取有益的反馈,节目制作组每周进行发问:你希望下周哪位声音大咖的到来?并从观众的意愿里挑选可行的嘉宾,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收视喜好,然后节目播出之后在根据观众收看该期节目后的反馈再进行下一轮的改进和意见收集,每一期都在前一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满足受众收视的倾向。

(一)现场观众与电视观众的视角差异

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状况,观众至上的文化概念越来越突出,人们更注重一种惬意的参与式,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过于费脑力的节目竞猜形式也流于泛滥同化,因此《身临其境》采取了一种现场观众和电视机观众双重视角的体验方式,现场观众对于配音嘉宾的身份是未知的,只能通过声音来辨别,而电视观众则处于一种上帝的全知视角,[3]毫不费力地观察这一切的发生,那么现场观众也就成为电视观众观看的一部分,他们的反应和认知,比如猜错配音嘉宾,也是构成节目戏剧性元素的一个重要来源,增强了电视观众的收看体验。这样一种视角差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完成受众心理满足感的方式。

(二)悬念决定主体:从导师到观众

受众自身地位的认知取决于对节目的参与程度,如果观众对一个节目悬念和结果的走向影响程度明显,那么收视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热情,并且由于持续的关注度也会相对稳定。以往的竞技类节目评审主体一般是导师,鲜有完全由现场观众定悬念的形式,《声临其境》没有导师,只有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投票来决定评审结果,直接选出大家“最喜爱的声音”。从导师到观众,这样一个悬念的赋权主体的下移使得参与感和体验感大大增强。

(三)二次元等小众文化的融入对边缘群体的发掘

配音文化以及一些广播剧的配音演员,这些都是关注度相对小众的领域,很难引起节目制作方的注意。除此之外,还有喜欢动漫的群体,节目制作方一般也不会顾及喜欢这类文化的人群。而《声临其境》却可以因题材的广泛性而涉及电视剧、电影甚至是动画片,比如韩雪配音的《海绵宝宝》,而且邀请配音界粉丝圈所熟知的一些配音大咖,如边江加盟。以往被遗忘的、被边缘化的群体被重新重视,他们的爱好在这一档节目里得到观看的满足,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尊重。这同样是一种受众需求的满足。

[1]国内在线广播电台尤其是移动广播APP悄然崛起[DB/OL].中研网,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1 03/085041557.shtml,2014-11-03.

[2]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7,14.

[3]杨雨晨. 《声临其境》总导演:做这节目分分钟濒临绝境[DB/OL]. http://news.ifeng.com/a/20180310/56622150_0.shtml,2018-03-10.

猜你喜欢

综艺跨界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竞技精神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