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报道中呈现的内容生产和记者角色冲突
2018-02-22李敏
李 敏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一、何为体验式报道
简单来说,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视角深入事件现场采访,亲身参与到事件当中,体验被采访者的感受和情绪,并将自己的体验以各种视听符号的形式报道。[1]体验式报道需要记者深入调查的第一现场,能够准确获取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方便记者了解情况,站在被采访者的立场报道。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通常利用网络热点事件追踪报道,简化了采访的路径和获取新闻素材的实际操作流程,记者认识到采访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和资源,接近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用事实说话。
二、体验式报道过程中面临的价值冲突
(一)内容生产方面: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冲突
体验式报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采访形式,注重报道者的自我体验。一般意义上来说,人的体验是一种依托于现实的主观活动,记者的体验当然也属于主观活动的范畴,但在新闻报道中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报道的原则就是向人们呈现事实,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冲突,成为记者在体验式报道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其实,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绝对的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现实基础之上构建的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主观色彩。相比而言,建立于记者所见、所闻、所感基础上的体验式报道的客观性更强,还原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也更强。任何采访活动,无论采取何种报道形式,都会掺杂记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在体验式的新闻采写过程中,由于记者参与了新闻事件,方便了记者对事件的解读和思考,报道也更加具有客观真实性。
(二)记者角色方面: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冲突
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的过程中,强调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记者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而拥有了当事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这让记者在报道事件时很容易将对象当成自己,而不是除记者以外的其他当事人,这在新闻报道中容易产生角色的混乱。因此,如何避免在写作中出现采访者和当事人的角色定位和叙述视角的偏差,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体验生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参与事件是为了更好地报道事件。记者能够以采访者和当事人的特殊身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并将自己的见闻直接加工成新闻素材,从而形成新闻作品。为受众传达自己对该事件的切身感受,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同,使受众更加了解事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体验式报道能够获得人们认可的重要因素。这种双重身份使记者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和报道对象沟通,容易建立一种亲密、稳定的关系,挖掘更多的新闻细节,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但是,记者需注意角色定位,如果在报道中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就容易误导受众。在体验式报道中也可以出现记者本人,但是只能占据很小的篇幅,必须将镜头对准除记者以外的其他当事人。
三、结语
体验式新闻报道作为“全民皆记者”时代的衍生品,认清在报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可以帮助记者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避免在写作时因为角色调换而出现角色错位的情况,[3]要站在其他参与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保证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体验式报道要求记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保证体验式报道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新闻记者参与现场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和自己的经验,成为新环境下的记者典范。
[1]杨爽.体验式报道的价值期待与现实难度探析[J].新闻传播,2015(7):84-85.
[2]郭光华.对“体验式报道”的几点理解[J].新闻记者,1998(7):42-43.
[3]鄢睿.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及问题[J].新闻世界,201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