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

2018-02-22刘淑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浅谈职业素养

刘淑扬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特征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诸多行业均推崇“经济效益至上”的理念,这种市场体制中,新闻行业也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就是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惜放弃新闻作为人们舆论导向的神圣使命,制造虚假、失实新闻以获取经济利益,国家政策的空缺、人们的缄默,更是助长了失实新闻的增长势头。本文对失实新闻的具体表现作出以下归纳:

(一)虚假新闻数量庞大

我国的新闻媒体数不胜数,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年具体会产生多少假新闻根本无法统计,虽然我们无法计算具体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实际接触媒体的切身体验来判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虚假新闻数量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虚假新闻已经表现出一年更比一年强的态势。

(二)虚假新闻涵盖的内容广

当下我们接触到的虚假新闻几乎涵盖各个领域,无论娱乐、社会、经济,还是政治、教育、国际等方面都充斥着虚假新闻,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层面众多,根据现在人民的喜好和需求,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再有就是名人的新闻也是人民比较关注的,关于它的虚假新闻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形势。由于目前我国的传媒监管在娱乐新闻、社会新闻这两个方面相对宽松,其政治风险比其他虚假新闻要小很多,而且人们对这方面的新闻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造假者敢于而且乐于对这类新闻“下手”,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新闻娱乐化、新闻大众化潮流中产生的“裹挟品”。

(三)虚假新闻造假形式多

虚假新闻的造假形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第一种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无中生有”,其完完全全就是假新闻,一点事实根据也没有,纯属凭空捏造。第二种是“断章取义”,整个新闻由一部分真实信息和一部分虚假信息构成,真真假假,使人分不出其中的真假新闻,给大家造成“好像是真的”的感觉。第三种是“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新闻,而且越传播越广,越传播越离谱。另外由转载造成的虚假新闻也有很多,经过几次转载,新闻的事实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二、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由于政治性、体制性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它已经不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因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两个比较集中的政治性新闻失实时期,新闻传媒是特殊的执政资源,当时的新闻传播必须符合政治需要,而不顾客观实际,这样就造成新闻失实现象蔓延。在现今社会,政治环境良好,我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尽可能减少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虚假新闻的诞生,“利益”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偿新闻”是当今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使新闻的真实性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也被一些人“商品化”作为谋求利益的主要手段,这样,就有少数新闻工作者为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新闻媒体利益,不惜出卖人格、摒弃新闻品格,用新闻的真实性去换取利益,对存在“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思想的人任意拔高,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虚假新闻便应运而生。

(三)竞争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各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如果是良性竞争,它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技术与素质提高无疑能起到积极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促进人才迅速成长,但由于极少数的单位和个人不采用良性竞争的手段,而是走“歪门邪道”,利用虚假新闻来提高知名度和增加利益,使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在传播媒介上,而且越来越多。

(四)从业人员素养因素的影响

一则新闻的发表从获取新闻线索到发稿需要诸多环节、层层审核,那为什么还会有虚假新闻出现呢?这就与一些记者作风不良和编者不认真核实等因素有关。在整个新闻传播流程之中,存在利用关系发稿、编辑不认真核实、通讯员来什么稿就发什么稿等问题,另外,在校对的时候只关心文字书写正确与否,根本不管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使得一些虚假新闻能够顺利出现在人们面前。

三、如何应对新闻失实

(一)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范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时间短、环境特殊,而且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职业规范意识比较淡薄。对此,需要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以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明确自身行为的底线,有可为、有不可为。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职业操作规范,它是新闻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该行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从职业规范的层面应对新闻失实是一种较为长远的做法。

(二)以法律规范新闻失实

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对虚假新闻的处罚,使虚假新闻就好像游离在律法之外一样。对此,应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故意制造、散播虚假新闻的人和单位给予处罚,对造成恐慌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直接责任者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样的处罚之下,虚假新闻的数量将会大量减少。

(三)提升公众媒体素养

新闻传播的结点就是公众,通过宣传、文化培养、向公众提供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使公众了解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流程,让社会各界共同监督,这对减少虚假新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媒体未来发展来看,媒体应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自律其身,进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四、结语

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表现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故而,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这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全方位、系统地考虑。新闻失实现象、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下手,标本兼治、严抓狠打、坚持不懈,减少或者杜绝失实新闻,具体措施为: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范,强化从业人员对职业使命的认知度;加强对失实新闻治理的相关法律建设,使新闻失实现象的治理能够有法可依;加强新闻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续传,提倡全民监督,使公众媒体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1]许建国.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浅谈[J].改革与开放,2010(14):183.

[2]刘剑欣.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J].戏剧之家(上),2014(04):363.

[3]李良荣,李彩霞.2007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2008(03):18-28.

猜你喜欢

浅谈职业素养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为诗浅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