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空白处点灵犀
——利用教材空白开展习作教学例谈
2018-02-22胡从兵
胡从兵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江苏 涟水 22340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特点,即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具有许有“意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另外,作者为了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有些内容故意省略不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些“想象空间”、“审美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白”。这些空白是丰富的习作教学资源,在习作教学中要针对空白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达成相应的习作目标。
培养想象力,奠定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习作能力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它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当然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
语言艺术的意象性、概括性在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诗歌中省略和跳跃可以造成语言空白,诗人常故意省略意象之间一些过渡性的叙述或关联词,把表面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有间距、有层次的画面。这种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造成大幅度的跳跃,就需学生的想象力来填补这类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于是这些空白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资源。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画面优美,引人入胜。随着诗人视角的转移,景物也随即转换,一句一景,仿佛互不关联。其实这种意象的迅速转换形成的是一种“意境空白”。这就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
通过黄鹂相向而鸣,白鹭排云向“上”,体会静中寓动的生机。通过翠柳、娇黄、白鹭、青天,体验图景的绚丽。通过窗含、门泊,体会诗人巧妙地剪裁、组合。通过特写近景翠柳藏黄鹂,衬底远景晴空翔白鹭,体会诗人画面安排的精妙。
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填补空白,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也创造、扩展了空白,获得韵外之致。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三四句“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是呈现了“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等意象,作者情感抒发则不着一字,留下“情感空白”。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意象的背后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从“孤帆”、“天际流”等意象中,体会到目送友人远去的惆怅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训练,才能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真正的开启后,其想象的丰富多彩是难以想象的,踏一木敢渡汪洋,驾一羽能遨游太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种种遐想就会在作品中表现无遗,令人目不暇接。
链接生活,积累素材
许多孩子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样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利用文本中的空白使其中的有效途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下册中《桃花心木》结尾点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作者就留下了令人深思的空间,人有哪些不确定的生活呢?老师可以此为依托,引领学生说说生活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这些困难、挫折对人的成长有哪些好处。
以文中的空白,链接到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通引导写出来,写出感受:困难和挫折是人生财富,它能使我们经得起生活。过深刻地感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素材是作文时的很好事例,也深化了对素材的感知的能力。
训练技能,授人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要做到易于表达,那就要让学生教给必要的习作方法,因为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针对小学生作中对细节性描写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空白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清平乐·村居》中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三个儿子形象的塑造只用“锄”、“织”、“卧剥”三个核心动作,受限于诗词用语的高度凝练,词中对其它辅助性动作未著一字,留下丰富的“动作空白”,大有文章可做。大儿如何“锄豆”?相关动作还有哪些?身体姿态、手臂伸展、脚步移动等一系列动作,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景皆可入文;二儿子编织鸡笼时双手如何配合和神态如何?小儿子怎样卧、怎样剥莲蓬、剥莲子时的神态、剥出莲子后怎样吃的,都可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一一写出,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明白把细节写好的方法,这对提高习作水平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练习续写,抒写情感
情感贫乏、苍白是当前小学生作文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们的习作教学时对学生的空话、套话灌输较多,忽视小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作文中难见流淌的真情,利用教材空白,引导学生学会抒写真实情感。不失为可行之策。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结尾部分写凡卡在寄出了给乡下爷爷的信后,怀着甜蜜希望睡着了,梦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但是究竟凡卡的命运如何,文章言未尽、意无穷。
通过的阅读感悟,学生对凡卡的悲惨命寄予深切同情,此时,老师因势利导:你们希望凡卡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孩子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写爷爷来城里为老爷家办事顺道看望他,把他带回了乡下;有的写凡卡忍辱负重,偷学到了做鞋的技术,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鞋匠,过上幸福生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凡卡的深切同性,这种写法虽然与原文作者的思路截然相反,但这是孩子们真情的流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无病呻吟,真情流露的习作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