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宅文化”认同研究
2018-02-22岳尹妮
岳尹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美剧通过网络渠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本文以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为样本,浅析该剧受众对剧中“宅文化”的认同现象,该剧的人物形象设置为本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
1 理论基础
本文中关于认同机制的研究主要以戴维·莫利的“话语”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莫利提出了“话语”的说法,他认为传播过程中受到两方面制约:一方面是节目内在结构机制影响观众解读,主要是从符号学的角度予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需要通过社会学进行研究。电视文本是一种话语,受众所拥有的文化符码也是一种话语,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解读就是一种话语与另一种话语的沟通,在两种话语的碰撞中意义被生产出来,观众的主体性也被建构起来。
2 受众对剧中“宅文化”产生认同的原因
按照莫利的“话语”研究,可以从符号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去考察受众对《生活大爆炸》中“宅文化”的认同机制。
2.1 社会学方面
2.1.1 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撑
近年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国家也一直在大力普及公众教育方面,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教育水平者人数逐年增多,该人群的影响力也逐年提升。这为“宅文化”的认同提供了背景支撑。
2.1.2 特定受众为“宅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
伊甸园论坛曾经发起过一个规模较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观看美剧的人大部分是19~40岁的中青年,且以高教育水平知识分子为主。这与“宅文化”所针对的人群有不谋而合之势。因此,观看美剧的特定人群为“宅文化”的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宅文化”并不意味着封闭、孤独,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2.2 符号学方面
2.2.1 人物设定使受众产生“角色认同”感
该剧讲述了4个具有高学历的宅男和代表普通受教育水平的女主角佩妮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该剧的人物设定在一开始便带来了人物层次上的冲突和知识差异的矛盾,两类人物的极端化在前期以一定的距离感吸引着受众。受众以普通人“佩妮”的视角去探索科学家群体的日常生活,科学四人组都拥有高学历、高智商,但在人际交往中却显得有些笨拙,剧中像谢尔顿这样的科技宅们,映射到当今时代下的“宅文化”中。
2.2.2 受众对该剧人物产生“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往往是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认同,虽然“谢尔顿”他们是一群看似异于普通人的高教育水平人群,但说到底,他们的本质身份也是人,与普通人一样,都具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和人生处境。这样的叙事角度,使受众能够从普通人的视角走进科技宅们,拉近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与剧中人物进行身份对比的同时,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使受众产生了“身份认同”。从一开始佩妮和谢尔顿的各种冲突碰撞不理解对方,到后来佩妮可以融入他们四人的生活,甚至时不时来两个关于“星际传奇”的笑话,这些情节也能够反映出作为普通人的佩妮已逐渐融入谢尔顿他们的那种“宅文化”中,从一开始排斥到逐渐接受与认同。
2.2.3 受众对“宅文化”的认同有了新的视角
《生活大爆炸》这部剧的火爆,反应出该剧所呈现的核心文化——“宅文化”正逐渐被受众所接受与认同。在互联网时代下,以谢尔顿作为代表的宅男群体们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他们的认知从最早的不理解到如今的试图理解,甚至赞许和融入到这样的一种“宅文化”中。可以说,技术时代的革新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观众能从该剧中的“宅文化”感受到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剧中的“宅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同。
[1]文卫华.想象·表演·认同——中国大陆美剧迷的身份认同研究:2009中国新媒体传播学会论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殷昭玖.电视剧认同机制分析——基于精神分析与意识形态主题理论的考量[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3]赵娟,王丽文.对“宅文化”的认识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7(6上).
[4]杨晓民.观众主导营销助力——美国电视剧播出季营运模式[J].新闻前哨2007(8).
[5]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M].罗钢,刘象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