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纵横阡陌
2018-02-22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局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聚居地,构成了随遇而安的农牧文明底色。农牧区的闭塞、落后、贫闲不改变,小康社会就不会来临。而改变这一切的必然要求、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就是发展牧区农村公路。
农村牧区迎来发展曙光
如果说内蒙古高等级公路见证了全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牧区农村公路则见证了内蒙古社会发展的深度。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内蒙古牧区农村公路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牧区从无路可走、有路难走,逐步发展到通达通畅。
截至2017年年底,内蒙古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5.9万公里,其中县道3.9万公里、乡道4万公里、村道8.1万公里。乡镇通达率、通畅率达100%,建制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99.83%。一个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连接、村道为脉络的纵横交织、遍及乡村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不仅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1998年实施的《公路法》中尚没有“农村公路”的定义,直到2003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交通部联合印发的《县际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中,才首次将“农村公路”定义为“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相关文件中重新表述为:“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是全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从2003年交通部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到2013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体验现代化农业生活,开始进驻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城市文明的怀抱、奔向小康社会。积贫积弱的旧农村渐渐地被抛在身后,在希望的田野上正迎面升起新一轮朝阳,小康社会的一缕曙光投射到了广阔天地,农村公路的触角逐渐深入到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变革的腹地。
牧区农村公路越来越通达,牧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牧民将熟了的蜜瓜沿着农村公路送向全国
越过城乡“鸿沟”的交通“微循环”
相对于发挥主动脉作用的国省干线,牧区农村公路就是发挥“微循环”作用的毛细血管。牧区农村公路承担着重要的交通集散功能,是全区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畅通、安全、舒适的农村公路,提升了交通运行的速度,交通“微循环”通道承载了公路交通的大循环。牧区农村公路状况的改善,对抗震救灾、抗洪抢险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洪涝灾害等救灾过程中,牧区农村公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牧区农村公路的发展,一方面让农村居民触摸到了城市文明的温度,另一方面让城市居民呼吸到了农村牧区的清新空气。牧区农村公路为乡村打开了一条通往城市文明的道路。依托牧区农村公路发展起来的城乡客运,使农牧民能够方便地进城购物、就医、上班、上学、娱乐,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与此同时,牧区农村公路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沿着牧区农村公路“上山下乡”,感受乡情。城乡之间的相互流动,带来了城乡居民在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改善,城乡的融合因路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是新时期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突破了城乡交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牧区农村公路里程越长,城乡之间的距离越短。
因为历史的原因,闭塞、落后的内蒙古农村牧区,遗有许多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和安防工程的推进不曾间断,危桥数量在消减,危桥长度在缩减,危桥占比在下降,而标志、标线设置率在提高,牧区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水平在提升。
内蒙古牧区农村公路在发展中曾遭遇重建不重养的困扰。随着内蒙古公路交通“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理念的强化,牧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牧区农村公路的列养里程占比提高,养护水平提高,养护质量改善,牧区农村公路更加通畅,行车更加舒适。
内蒙古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作业现场
内蒙古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现场
陕青线路面施工现场
牧区农村公路通达率100%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小农经济的笼罩下,被冷落的牧区农村公路一直处于自然状态,属于乡村的自治范畴,多由乡绅组织提供,因而在组织、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的牧区农村公路建设,从粮棉布到以工代赈逐步起步。受地域面积大、基础底子薄、经济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牧区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很少,主要以群众大会战的形式修建。到1995年,共完成投资2亿多元,建成县乡公路2.3万公里,多为土路或砂石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加上养护跟不上,很多路用不了几年就破损严重。
阿尔山旅游公路
“九五”期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交通实施了“两个转变”政策,依靠群众投工投劳、以工代赈,进一步加快了牧区农村公路建设,“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约43亿元,新改建牧区农村公路3万多公里。并创造性地实施了“草原定线路”“3.5米小油路”等非常实用、符合内蒙古实际发展需求的建设标准。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内蒙古牧区农村公路发展落后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按照交通部提出的“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发展要求,内蒙古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三大重点工程之一,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区情实际,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两个转变,加大对牧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补贴力度,创造性地建设造价低、适用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油(水泥)路。五年间,包括旗县通油路、县际公路通达工程和各地自筹资金建设的乡村公路在内,全区累计完成牧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17亿元,新改建县乡公路4.96万公里,新增338个乡(镇、苏木)通油路,2977个行政村(嘎查)通公路。全区乡(镇、苏木)通油路率达到73%、行政村(嘎查)通公路率达到91.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6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牧区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此外,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各开展一次全民义务整修公路活动,为农村公路养护补充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农村公路的畅通能力。积极落实“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的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等原则,研究解决当前农村公路养护面临的问题,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探索牧区农村公路养护办法。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牧区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区五年间共完成牧区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总投资409亿元,新改建牧区农村公路8.37万公里,其中,通乡镇(苏木)沥青(水泥)路1.6万公里,完成投资165亿元,新增341个乡镇(苏木)通沥青(水泥)路;新改建通行政村(嘎查)公路5.6万公里,完成投资107.9亿元,新增5385个行政村(嘎查)通公路;新改建其它农村公路1.17万公里,完成投资136.1亿元。
截至2010年年底,全区牧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3.2万公里,1235个乡镇(苏木)实现通沥青(水泥)路的达到1231个,通畅率为99.7%,12306个行政村(嘎查)全部实现通公路,通达率为100%。
随着全区牧区农村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牧区面貌的改变、农牧民的增收、农牧业的增效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牧区农村公路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交通运输发展的亮点。
“十二五”期间,嘎查村(场)街巷硬化工程,助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变成现实,也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神经末梢,实现城乡握手、村户连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振兴农牧区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致富的先决条件,还是构建新时期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嘎查村(场)街巷硬化工程和牧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都是在农村牧区实施,是老百姓受益最直接、受惠最普及的建设工程,因此又被称为交通民心工程。全区共完成投资35亿元,硬化嘎查村(场)2701个,建设规模7820公里。全区牧区农村公路建设规模达5.08万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个数为5370个。
五年间,农村公路总里程在增加,路网结构在优化。越来越多的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面占比越来越高,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高级铺装和其他简易铺装路面的农村公路里程占比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通过坚实的农村公路涌进乡村,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行程。
截至2017年年底,内蒙古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5.9万公里。
农村公路富民安邦
在交通运输部的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以“建管护运一个不能少、畅安舒美一个不能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标准、创建目标、考评办法,以及推进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标志标牌配置方案等一系列规章。2018年,内蒙古达拉特旗、喀喇沁旗、开鲁县、五原县、准格尔旗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建好”迈上新台阶。内蒙古始终坚持以瞄准通村路、建设扶贫路、衔接联网路、疏通旅游路、拓宽小油路和连通林区路等为建设重点,牧区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快速提升。5年间,全区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5996个。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全区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提前3年完成内蒙古“十三五”规划目标,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的指示精神,正在内蒙古不断转化为农村公路富民安邦的生动实践。
“管好”实现新突破。按照分级管理原则,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落实主体责任,行业管理有效规范。首先,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十三五”以来,重点推动乡村级公路向乡村的移交,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乡村两级管理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到2017年年底,乡村公路移交里程达到6.4万公里,乡村两级设置养护机构近2500个,乡村管养人员达7900人,打开了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通道。其次,加强质量管理。村村通建设工程实施之初,内蒙古就制定了《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管理办法》等规章,落实旗县政府主体责任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的督导检查。最后,积极推动“四长”负责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落实以旗县长为总路长,交通运输局局长为县道路长、苏木乡长为乡道路长、嘎查村长为村道路长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并加大考核力度,许多乡村都制定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促进了群众和社会从“政府部门的路”“交通部门的路”到“咱乡的路”“咱村的路”的观念转变。
“护好”打开新局面。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全面推动农村公路由“建设优先”向“建养并重”,由“部门统管”向“政府主导”的转变,逐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危桥改造、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指路标志、标牌配置等重点工作。五年间,全区累计投入牧区农村公路专项养护资金23.8亿元,改造危桥885座,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021公里,增设标志、标牌16378块。在全区所有县道和重点乡道实现专业人员常年养护的基础上,一般乡道和村道分别采取乡村集中养护、承包到户、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日常养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优良中等以上里程占比达到75%,“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初步形成。
“运营好”取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不断向偏远地区延伸,客运发展采取“建成一条,运营一条”的跟进措施,使农村公路客运步入了“建设引领客运,客运紧追建设”的快速发展周期。5年间,全区新建农村牧区客运站16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连接国省干道、贯通城市乡村,纵横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苏木乡和嘎查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9.37%。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农牧业厅、邮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交邮合作促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推进整合农村牧区物流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广大农村牧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牧区农村公路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