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至,格物致知
2018-02-21顾善霞
顾善霞
【摘 要】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寓德育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文章从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接触优秀人物、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善素养。
【关键词】 德育;小学语文;情感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思想性和文学性皆备,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探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优秀文章的熏陶渐染对其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依托不同的文本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
一、感受父母之爱,使学生心存孝亲之念
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真挚的情感,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如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小學课本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佳作,平实自然的文字、真挚感人的情感在学生心中会激起爱的涟漪。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找准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适当地讲解、点拨,让爱的涟漪荡起更大更美的浪花。
例如,学习张炜月的《第一次抱母亲》时,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写“我”给生病住院的母亲换床单时,第一次抱起了母亲,这偶然间的一抱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教学中我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关注母爱,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轻?”学生回答:“因为作者认为母亲力大无穷,能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我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求抱着母亲入睡?”这一次,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他感到母亲太辛苦了,想对母亲表示感谢。”我又问学生:“同学们的母亲也非常辛苦,每天除了要洗衣、做饭、接送你们上下学外,还要努力工作赚钱养活你们,你们是怎样表达感谢之情的呢?”这一次很多学生沉默了,很长时间后一位学生有些羞涩地回答:“我每天都帮妈妈洗碗。”我连忙带头鼓掌,得到我的肯定后,接下来又有几位学生自豪地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曾帮母亲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我都给予了肯定,接着我用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行了总结,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母爱,回报母亲。
小学生的情感最真挚,你给他发现的眼睛,他就会努力地寻找美好,教师要用课本上最感人的情节去感染小学生最纯净的心灵。
二、解读优秀人物,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情之所至,才能格物致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领悟能力也有着极大的区别,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再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材”挖掘,因“人”施教。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吃透教材,深刻解读,抓住课文中进行品德教育的“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教学课文《轮椅上的霍金》时,我考虑到我面对的学生即将小学毕业,他们进入初中后,生活和学习上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努力挖掘这篇课文中思想教育的“闪光点”。文中当女记者以怜悯的口吻同情霍金不幸的命运时,他回答道:“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咀嚼品味中和霍金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霍金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学生,一个被上帝如此对待的人,却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这种乐观与坚韧的精神会成为指引学生前进的明灯。在学生完成的周记中,有学生写道:即使生活赋我以坷坎,我也要报之以微笑,像霍金一样,乐观面对一切,坦然承受生活给予的不幸。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课文的德育作用功不可没。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读优秀人物,利用契机进行德育熏陶,进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感悟美好事物,引导学生养成良善的素养
德国诗人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苏教版课本中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从美的文章中挖掘到美,让它去感染学生。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内容,对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容易厌倦,所以教师要尽量使德育教育充满趣味,可以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一段精彩的视频或者是一遍极富情感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悟。
例如,学习《天鹅的故事》时,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击冰面,为天鹅群体找到了生存之地的故事。授课时,我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为大家破冰的那段文字,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老天鹅的勇敢与无私,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我问大家:“天鹅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然界中弱小的天鹅,都懂得为了集体而奉献,都懂得要团结协作,我们人类自己也应有这种品性。”另一个学生也站起来说:“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是有灵性的,应该爱护它们,不能随意伤害它们。”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接着我用几张图片把课堂氛围引向高潮,图片中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猎杀动物,动物濒临死亡时的眼神,让孩子们愤怒了,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学生们的内心纯净得像一张白纸,教师用德育的画笔在上面勾勒,勾勒出善良、仁爱、团结、奉献——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情之所至,格物致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应依托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06).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3]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