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保安全,砥砺前行促发展
——浅谈基建安全“一 二 三”
2018-02-21国网江苏电力
国网江苏电力 朱 力
安全生产牵动人心,“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树立红线意识,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应当是基建人的初心,更应当是基建人的责任和使命。
当前,基建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从全国来看,基建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经济损失严重,“5·7”“5·14”“11·24”等事故报道中让人触目惊心的那些惨烈的文字和图片给前行中的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在我们身边,大部分工程虽最终都能达标投产,甚至获得优质称号,但并不代表过程是完美无缺的。各类安全质量督察暴露出现场管理仍有缺失,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之所以未发生严重后果,一方面是一些补救措施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安全生产绝不是靠天吃饭,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祸”。痛定思痛,应当摒弃侥幸心理,砥砺前行。要做好当前基建安全工作,可以从“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两个关键”“把握三个结合”入手,聚沙成塔,筑牢基建安全生产防线。
一、坚持一个原则,做到制度执行“零死角”
坚持“确保每个作业点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强化规矩意识,确保每个环节、每个作业点的管理都有章可循。祸患常积于忽微,分包单位和施工单位因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设备物料入库、检查、验收、领用管理混乱,使得施工人员在组立铁塔时错误地使用了与地脚螺栓不匹配的地脚螺母,导致 “5·14”事故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13万元……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太深刻。制度的执行有了例外,就会发生“意外”。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不难发现,我们的安全管理做得还远远不够:对存在于安全工作中的“小事”“小问题”纸上谈兵的多,事必躬亲的少;视而不见的多,严厉处罚的少;制度出台的多,落到实处的少……
2017年年底,国网公司出台了“深化基建队伍改革、强化施工安全管理”12项配套政策,为基建安全工作提供了遵循,标注了红线。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推动政策落地生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既要深入学习12项配套政策和各项通用制度,也要全面梳理完善基建领域各项配套管理措施。各建设管理单位可以建立专门的制度管理团队,定期组织学习传达上级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各工程项目部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盲区和专业协同问题;定期修订基层单位基建安全管理举措,结合制度实施效果和各地区基建工程的特点提出建设性的管理措施。发挥团队力量,多措并举,使各项安全措施内容明确、责任清晰、真正起到约束作用,确保制度的执行在各个环节“零死角”。
二、突出两个关键,牵住基建管理“牛鼻子”
1.突出安全生产第一要素、项目管理关键——人
目前,仍有部分参建单位对员工安全培训重视不够、质量不高、考核不严,参建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现场违章现象屡禁不止。所以,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管理关键人员全过程管控,通过统一建库、持证上岗、招标核实、履职监督、量化考核,提升关键人员安全意识和自保互保能力。上级单位要在招投标环节将现场关键人员配置作为施工、监理的硬约束,从机制上杜绝不合格人员参与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监理企业人力支撑保障、劳务支撑保障,强化技能人才补充和配置,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参加各类安全质量、标准工艺、建设队伍管理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管理及实际工作能力。值得强调的是,系统内施工监理企业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们也曾为解决集体企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严重的问题实行过“五年人才强企计划”:一是采取激励机制,充分带动老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老员工的力量;二是培养骨干力量,利用老员工的优势和经验融合新员工,带动新员工尽快找到工作节奏;三是争取政策支持,补充新鲜血液,优化人员结构配置,以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灵活应对市场环境的各类挑战。
2.作业现场安全重点在一线,突出现场作业关键点
首先,项目管理单位人员要将工作的重心从电脑前转移至施工现场,精准发力,加强关键点的隐患排查和监管,督促各项目部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关键点作业安全管控措施》,划出关键作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底线、红线,落实“签字放行”要求,严谨细致地保证好作业现场关键点的安全状态。其次,建设管理单位除按要求到岗到位外,还要充分发挥视频监控及现场人员管理系统的作用,将其作为现场安全管控的有力武器。可安排专人通过“两个系统”对现场关键点以及人员、车辆、重要工器具进出场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控,以强化分包队伍管理等薄弱环节,推动现场作业环境向本质安全转变。再次,上级单位有必要在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模板中加大安全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等条款的违约成本,促使各施工单位按规定实现安全经费、设施的及时到位,切实解决安全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落实好管控措施,全力改善基建安全基本方面。最后,可考虑建立施工现场3D仿真演练系统,重点针对四级风险作业现场建立模块化大数据库,施工前结合施工方案等内容在系统中形成施工现场仿真演练3D模型,直观标出施工现场的所有关键点和各个作业班成员,明确关键点的风险因素和作业班组成员的工作内容,以达到“关键人”有效管控“关键点”的目的。
三、把握三个结合,打好长效管理“组合拳”
1.责任分解与监督检查相结合
责任分解与监督检查是安全生产的“常规动作”,然而“5·7”“5·14”“11·24”等重大事故,暴露出了工程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缺位,部分工作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忽视安全生产工作。因此,一方面,要筑牢责任体系,强化落实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安全责任,把安全责任目标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尤其是要强化业主项目部的组织协调管理责任,强化监理项目部的全面、全过程监督责任和施工项目部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同时,吸取事故教训,定期召开事故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基建工作作风建设,把作风转变作为落实责任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建立专职安全质量督察队伍,确保每月现场检查全覆盖、风险源点全查到。建设管理单位可以组织管辖范围内的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定期交叉互查,还可以结合视频接入系统在线路工程中的使用,采取现场督察为主、视频监控为辅的方式,使现场实时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此外,要加大违章的处罚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违章,严格根据各类检查结果进行排名、通报、考核,将经济处罚由秋后算账变为立刻兑现,消除处罚的时效弊端,以达到施工单位“不敢违章”的震慑效果。
2.回头看与向前看相结合
回头看就是敢于反思,善于总结。要定期对已查工程进行“回头看”,定期回访已查工程的闭环整改情况,禁止出现“一查了之、一罚了之”的现象。还要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安全管理各个环节问题清单,深挖并梳理安全工作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找准安全规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把“想不到”“不知道”的问题纳入视线有效管控。向前看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优化应急资源配备,规范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提高基建工作应急保障水平;要开展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推进提升整体安全保障能力。超前防范,警钟长鸣,决不能等到“吃一堑”后才“长一智”。
3.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标本兼治,把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与强化安全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整体推进。实际生产过程中,个别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舍不得投入,导致现场施工机具与设备老化,状态不良,甚至带病使用,安全工具疏于维护,无法有效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要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首先,建设管理单位可结合12项配套政策的发布实施,组织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劳动竞赛,评选优秀工程、优秀管理团队和优秀项目经理,以竞赛促提升,全力促使各参建单位主动适应新的安全质量管理形势。其次,可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每月选取一个现场管理情况好的工地开展现场观摩,让优秀管理团队分享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同时也有必要组织各参建单位对现场管理情况差的工地进行现场“观摩”,让落后单位“红红脸、出出汗”,也让各参建单位引以为戒,补齐短板,确保安全态势平稳可控。最后,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宣传安全生产、防护救援等知识,潜移默化地指导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既解决好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又从立足治本出发,解决好安全生产最根本的保证问题,提升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线安全工作等不得、急不得,必须主动作为,抓早抓小、抓常抓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砥砺前行,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姿态,凝心聚力,坚决打好、打赢安全生产这场硬仗,持续推进基建工作安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