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改革
2018-02-20徐司晴
徐司晴
摘要:构建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我国当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性要素和重要途径。以制度构建和实践平台搭建为基础,我们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课程的标准的制定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181-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影响下,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少高校正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基于双创的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有两百所院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大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课程,各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为基本目标,着力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制度的构建、激励措施的制定、多方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今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学科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现今高校教育中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从我国现今的創新创业教育状况来看,对于如何开设双创课,怎样上好双创课,不少高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些高校用就业指导课来代替双创教育课,有些高校虽然在公共课程中开设了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对于课程整体构建缺乏深入的思考,甚至没有标准的授课计划,往往是任课老师的“一家之言”,所以说双创教育“课程化”依旧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基于双创教育的专业课课程改革缺乏源动力。只有把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高度融合,才能使双创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建设的特色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融入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做好就业或创业的心理准备,培养探索创新创业的兴趣和能力。然而,不少专业课老师习惯了专业讲授的套路,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高校配套激励措施也未完全到位等客观原因,对于基于双创理念的专业课程改革缺乏积极性和源动力。所以说专业课程“双创化”改革步履维艰。
(2)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同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具有更高的专业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将其功效彻底发挥。但是在现今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极少部分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多数的高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比赛或者校内实践平台。同时,不少学校的双创教师都是由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兼任,教师本身就缺少创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创业实践论训练,这种情况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用。
二、建立健全双创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解决问题
(1)顶层设计,指引改革的方向。第一点,针对学校层面分析。各大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对短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化改革的实行方案进行设计,同时对长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引导校内各专业学院确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向。
第二点,针对专业层面分析。建立专业性的建设发展计划,首先明确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标准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细化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针对新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学生的创造力、创业理念以及相关的创新创业的个人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标准中,并且与行管的企业进行沟通,达成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1]
(2)制度构建,规范改革实施过程。首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制定相关的课程建设标准以及实践标准,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本质上的革新。其次,提升学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关院校对本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建立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2]针对学籍管理方面,实施学分制度、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大赛机制等,充分激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基础支持,使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业。
三、系统设计双创课程建设解决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精神、知识以及能力这三方面。
第一,精神方面。主要包含对学生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等心理的培养,要求学生拥有敢为人先、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各大院校务必在保证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理念的本质之后再进行创新创业精神课程的设立,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3]
第二,知识方面。主要包含创业的技巧、方式、途径以及标准等多个方面。还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对于创新创业知识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采用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和课程设立。以创新思想为基础,利用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所讲授的创业知识要以创业过程为核心,设立“机会的识别”“企业模式和构建”“创业团队建立”等相关课程。[4]
第三,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资源利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能力并可以灵活应用。
(2)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定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设计,开展项目化教学。同时教育课程的设置务必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细分。并且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深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性。[5]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各大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定位、意义以及其作用要十分了解,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的,重视其教学成果,真正意义上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并且,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推进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改革。[6]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以及实践活动作为支持,只有按照规范的建设体系和计划,利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在各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本质作用,完成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霞.基于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23-124.
[2]刘兆琪,刘双,寇鑫.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3):31-33.
[3]崔玉虎,魏林妍,张艳新,焦伟伟,刘爱秋,刘海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8(18):326.
[4]王少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11-13.
[5]张海红,刘永飞.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临床合理用药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19):95-96.
[6]潘念萍.基于区域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8(3):128-130.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