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下《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语码转换的分析
2018-02-20张馨文郭滨
张馨文 郭滨
摘要:作为华语世界第一部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小说,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书中人物与老人的对话,来启迪读者领悟人生的智慧。小说当中出现不少语码转换的现象,语码转换在塑造人物性格、刻画故事背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语码转换,探究其语言功能,从而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关键词:《遇见未知的自己》 语码转换 语域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85-03
语码转换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适应情境而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多语言者在交际过程中会有多种语言交替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的出现受到语域三变量的影响,分别是:语场、语旨和语式。研究表明,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通常出现在相对不正式的语篇当中,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说话人的身份、语言优越感,还有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等。到目前为止,各学者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较少,探讨心理小说中的语码转换更是少之又少。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境与语言的关系,语域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Halliday分别阐述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上下文语境这三个理论与语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一个情景因素都会导致交流的意义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域。语域就是指由于不同情景因素使语境发生的变体,简单来说,语域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Halliday又把语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是指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以及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或是评论的事;语旨是指说话参与者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谈话角色关系;语式是指交际的途径或方式,如口头语或书面语,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能导致语域的变化。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
语码转换有多种分类形式,Poplack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的分界处,并且两个句子成分都分别属于同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的内部成分;附加语码转换是指单一语言句子插入到另一种语言的附加成分。根据Poplack的理论,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语码转换类型主要属于句内语码转换。
小说中的语码转换主要体现在句内的词汇,且大部分属于专业词汇、人名、品牌名称等。如:ego boosting(小我增长)、pain body(痛苦之身)、what is(本然)、ego(自我)、AKHALDAM聚落、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这类词汇皆属于心理学的专业词汇。又如书中出现的品牌名称和电影名字:“……开着豪华Volvo进口轿车,准备回到位于台北市……”“电影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我们懂个X》”“……又出了一本新作《新世界》(A New World)”,这些词汇的语码转换都是发生在句子內部的,因此属于句内语码转换。
三、《遇见未知的自己》语码转换分析
本文选取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为研究语料。据笔者统计,小说共出现语码转换41次,并且皆为英汉语码转换,这与作者在美国深造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张德芬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继续前往美国深造学习,并且取得MBA学位,毕业之后任职于国际知名公司,但是她最后选择辞去外企公司的职位,转而专心研读各类心灵课程。该小说作为华语世界第一部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小说,书中多次出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下面笔者将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语言功能。
(一)语场与语域转换
语场是指发生的事件,是一个范围,其中包括整个事件发生的环境,说话的话题等。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语码转换主要集中在主人公或者其他人物与“老人”的对话中出现的心理类的专业术语。该小说为一部心理小说,全篇均围绕心理展开话题,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行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是于1879年由德国学者冯特正式提出,由于心理学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心理学的起源直到发展至今,心理学在西方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西方学者对心理学已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大众对心理学也较为熟知。反观中国,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远不及在西方的发展,起初,心理学被视为唯心主义,发展被压迫,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远不及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才逐渐重新受到重视。由于我国国情的原因,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不够成熟,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群众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多停留在心理咨询的表层,因此,小说中心理学术语多以英文形式呈现,显示出其陌生和距离感。笔者将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分为三个类别进行统计,其中心理专业术语占30%,人物姓名占22%,其他占48%。
例如:
(1)……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P38)
(2)……这是一场ego boosting(小我增长)的秀。(P122)
(3)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痛苦之身”(pain body)。(P132)
(4)“……是对事情臣服,对本然(what is)……。”(P155)
小说中多次出现心理类专业术语,如:自我(ego)和小我增长(ego boosting)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小说从认识自我出发,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不让现代人迷失其中,重新认识自己,在困境中不断成长,从困境中走出来。又如:小说用“痛苦之身”(pain body)这个术语描述了现代人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枷锁。
小说中不仅心理类专业术语多以英文的形式呈现,还有一词baby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频繁,据笔者统计,baby一词在书中共出现了5次,出现频率仅次于心理类专业术语。小说主人翁李若菱与丈夫结婚十年,婚后两人一直没有孩子,她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安慰,反而还遭到丈夫的狠心背叛。在李若菱心中,没有孩子是她心中最大的痛苦。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孩子”一词多以英文形式出现,以此拉开孩子与李若菱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她和孩子的关系就如同中文和英文的关系,两者有着巨大的差距。
(二)语旨与语域转换
语旨指交际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交际参与者语言知识、身份、地位及角色关系等。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全书,主人公李若菱是一名外企白领,她本人对英语是极为熟悉、精通的。除此之外,她的同事和上司同在外企工作且都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基于这个前提,小说中频频出现英汉语码转换。例如:
(1)“OK,拜了,Have a nice weekend!(周末愉快)”(P27)
(2)“我女儿后天走,我再call你哦!”(P214)
(3)“我们需要一个专职的管理发展培训经理(Management Development Manager),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P234)
例(1),陈玉梅和李若菱属于同事关系,两人同属于外企公司的员工,两人都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并且有着友好的同事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出现英语语码的现象,反映出两人熟悉、自然的相处关系。其次是李建新,如例(2),李建新作为李若菱的同学,在交际过程中也出现英语语码,两人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对李建新来说,用英语交流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在简单的交际过程中,熟悉词语的语码转换能够拉近双方的距离。张总作为外企高管,是李若菱的上司,必然精通英语,如例(3),张总在与下属交流过程中,在中文中使用英语语码除了用来显示他的流利的英语语言能力之外,同时也彰显他的社会地位。小说人物在交流过程中多次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能够将小说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
(三)语式与语域转换
语式是指在具体交际环境中所采用的形式,既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的形式。小说借助第一人称讲述发生在主人公李若菱身上的事,所以全书基调相对轻松化、口语化,书中语码转换多以口头形式呈现。通常情况下,口头形式的语码不是被有意识的使用,而语码转换大多是下意识的,例如,“……自从知道志明的事后,从来没有这么high过”,在这个例子中,李若菱内心话语的英语语码是下意识出现的,这是一种习惯表达。又如,“……但是从他的书和CD中,我感受到了他简洁有力、一针见血……”,出于习惯,当说CD这个词时,一般都不会用其中文“激光唱片”来表达,而是下意识地说出CD。由于说话人想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语码转换又更能够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出于便捷、效率的原则,人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使用了语码转换。
口语形式的语码转换通常是下意识的,书面形式的语码转换则不然。书面形式的语码转换更多的是有意识的使用,来达到说话人的意图,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并且根据语境进行适应。例如,“今天是TGIF(感谢老天今天是周五!),傍晚的交通格外拥挤。”这里的“TGIF”是作者刻意使用的英语语码,明显是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表达形式,作者用这种语码转换的方式巧妙地使不规范的缩写形式更具有吸引力,带有一丝俏皮,刻意刻画出李若菱忙碌一周后迎来周末的雀跃心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心情。
四、结语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码转换的手段,书中多处出现语码转换现象,且每一处转换都有其重要作用。以系统功能学的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影响语域的三个基本要素如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对语码转换实例进行分析能更好地读懂小说,更好地欣赏小说。语场决定语码转换在某个主题中出现的频率。小说作为一本心理类小说,无论是主人公与老人的对话,还是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全书均围绕心理展开话题,因此,书中出现语码转换频率最高的是心理类专业术语;语旨揭示了小说人物的地位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语式影响了语码转换的使用,不同题材的材料决定口头体和书面体出现的频率。从语域理论研究语码转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说语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on.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s Perspectives[M].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Poplack, S.(1980).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ol: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Linguistics,1918(18):581-618.
[3]高生文,何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流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3):48-54.
[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5]王瑾.语码转换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11,8(3):38-44.
[6]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