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2016-12-06王伊阳
王伊阳
摘 要: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认知和交际策略。为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多数教师会采用语码转换,既通过母语辅助教学。本研究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语码转换的生成,通过课堂观察录音选取的典型例子,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英汉语码转换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码转换是教师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教师心理动机的顺应,在外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不仅能确保课堂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英语词汇。
关键词:语码转换 语言顺应理论 词汇教学
Abstract: Code-switching is a useful teaching,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lass going smoothly, most teachers choose code-switching to assist teaching.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applies Jef Verschuerens (1999)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ement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of code-switching. Through the recording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functional analyses on Teachers Code-Swit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re applied. The result shows obviously, code-swit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In EFL classroom, teachers choose code-switching to adapt certain teaching purpose: linguistic reality, teachers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intentions. Timely and appropriate use of code-switching can not only mak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go smoothly, but also facilitat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Key words: code-switching,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vocabulary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句段或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Auer, 1998)。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给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并划分出不同的类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发现,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认知和交际策略。为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多数教师会采用语码转换,既通过母语辅助教学。目前,国内外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日渐成熟,但针对教师在具体课堂中语码转换的研究仍然较少,存在研究范围不精确,研究路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问题,尤其缺乏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案例。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包括读音、书写形式、词意及词的搭配用法等几个方面。词汇的掌握和应用是语言习得者提高自身语言技能的必备条件。词汇学家M. McCarthy(1990)则更生动地指出了词汇的重要性:“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无论其语法学得多好,语音掌握得多么准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流就难以实现”。学生在最初习得词汇时,不仅需要自身学习策略辅助,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也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笔者选择研究词汇教学这个切入点探讨语码转换的具体功能。
二、理论框架
现阶段,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依据的理论是: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与于国栋(2001)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语码转换者主要是为了要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不论是在口头语篇还是在书面语篇里,他往往带有一个或多个交际目的。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交际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选择,包括语言的选择(包括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以及相应的语言成分和结构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在交际者众多的交际策略中,语码转换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策略,交际者也许为了实现某个交际目的会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者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根据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交际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是为了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教师之所以选择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以接近或实现自己特定的教学或交际目的。词汇教学是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词汇课堂中,进行语码转换是教师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作出的语言运用策略,是为了达到或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动机。具体体现为教师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教师角色、以及对教师心理现实和学生情况的顺应(Lin, A.M.Y., 1990)。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语互换的过程,语码转换发生的频率很高。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在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全部使用英语授课是不现实的。特别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学生习得词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母语的辅助,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强调、转移话题、引起注意、缓解课堂氛围等,让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和顺应,以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例分析
本研究笔者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5名教师课堂观察录音转写后,选取的典型例子,依据于国栋(2001)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在进行功能分析,大体上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展开
分析。
1.教师为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语言现实指的是语言存在与语言本质(Richards J. C. & Schmidt. R. , 2003)。其中语言存在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而语言本质指的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成分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独有特征(Liu, 2000)。本研究中,语言现实则具体指引发语码转化,发生在语言内部的语言因素。下面是选自课堂录音中的,由于语言空缺而发生的语码转换实例:
(1)Example 1:
T: now, our “amusement” maybe, playing games, watching movies, and chatting on the net...and also now there are so many means for us to communicate, such as...
S: QQ…
T: Yes, QQ,飞信,and 微信 right?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飞信”和“微信”是由于语言空缺而产生的典型语码转换。语言词汇空缺指的是一种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存在,或者一种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及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Yu, 2000)。教师在这里讲到“amusement”这个单词时,举出的“飞信”与“微信”的例子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而“飞信”与“微信”这两种聊天工具多用于中国,无法在英语词典中查到,即使微信有对应的英文名称,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知。因此,当人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表达时,则往往选择用其他为人熟知的语码来表达其意思。
2.教师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指的是,由于教师本身社会角色的需要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在本研究中,则被划分为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地位——“宏观角色”和教师在二语言课堂中的具体角色——“微观角色”。教师在社会中的“宏观角色”具体指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教师受人尊重,为人师表,他们在社会上竖立起来一种神圣的,崇高的社会形象(Yu, 2000)。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往往选择语码转换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形象。
然而,教师亦为了不同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语码转换。Harmar (1995)对教师在二语课堂中的具体角色进行了划分:控制者(控制整个班级的气氛和课堂进度,节奏);组织者(组织教学活动或给予必要指导);鉴定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参与者(与学生一样参与活动);促进者(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并给与建议)。例2是教师语码转换为了顺应其“宏观角色”的例子。
(2)Example 2:
T: ...so lets see this sentence, Anna aborted when she was three months pregnant, 安娜怀孕三个月时“aborted” 了, do you know this word “abort”?
S:…
T: a-b-o-r-t, a verb, means Annas baby has died before birth…
这段语码转换发生在教师讲解习题时。教师并没有解释“aborted”这个新单词的汉语意思。是由于这个单词涉及到了社会禁忌,在中国这方面的词语在公共场合不便直言,并且作为有着良好教育的女性教师来说,需要维持自己文明礼貌的社会形象。因此,教师为强调这个单词而首先进行了英汉语码转换。教师又选择句内语码转换[1],插入英语来避免课堂上的尴尬。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在社会上“宏观角色”的扮演,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想模式。例3是教师为顺应“微观角色”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3)Example 3:
(Two sentences are written on the blackboard: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T: There are two proverb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are special, can you find it? Who can translate them? 先翻译第一句。
S: ….
T: We can find a couple of antonyms, 反义词, in the first proverb.. Yes, “united” and “divided”.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m?
S: 联合…分开…
T: 或者是“团结”和“分裂”,right? Now, who can be the volunteer first?
(Some students raise their hands at this time.)
学生并不理解这两则谚语,为了打破沉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两次转换成汉语来解释谚语的特点,给予学生提示,打开学生思路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明显,这是一个积极的教学策略,教师借助该策略收到了学生满意的课堂反馈,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这个例子反映出了教师的一种重要的“微观角色”——“促进者”。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对教师的问题感到模糊并因此陷入沉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建议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 (Harmar, 1995)。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展示出两个谚语,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对其中一个谚语的提示,学生意识到了这对反义词才是理解该谚语的关键,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这对反义词。因此,可以看出语码转换具有辅助词汇教学的功能。
我们可以发现在二语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有用英语或汉语进行消极的评价,而是利用英汉语码转换来缩短师生的距离,加强他们的自信。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来填补语言空白,顺应自身社会形象以及课堂中的不同角色。
3.教师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
在本研究中,教师心理动机指的是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自发主动地进行的语码转换。涵盖了除了语言现实和教师角色之外的所有类型的语码转换。教师为了特定教学目标(例如,课堂互动)而进行语码转换。教师的这种英汉语码转换普遍认为是“积极顺应”(Yu, 2000)。
(1)强调策略
在二语课堂中,强调策略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强调教学重点以达到让学生记忆的效果。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认为某个语言点很重要,便可采用英汉语码转换来反复强调。在词汇教学中,强调策略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4)Example 4:
T: 下面一个句子大家认真听。If you dont learn a craft, c-r-a-f-t, when you are young, you will have to earn your living by craft (stress it) when you grow up (two times). This sentence can help us distinguish “craft” —“手艺” and “craft”—“欺骗”, the couple of homonyms, 一对同形异义词…for this example, we can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two words.
例4是强调策略的代表性例子。在例4中,为了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听得更清楚明白,教师首先转换成汉语强调接下来部分的重要性,然后读两遍句子,并拼写了她强调的词汇。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当她分析这对同形异义词时,她使用了英汉语码转换。从另一个角度,语码转换可有效地辅助教师讲解如何区分拼写相同意义不同的同形异义词。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码转换是强调教学重点的直接策略。换句话说,在词汇教学课堂中,强调策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2) 理解促进策略
在解释构词与句法结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生词和术语让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多讲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选择语码转换来促进学生理解,转换成汉语解释难点。从上课录音材料的统计数据来看,理解促进策略是教师常用的语码转换策略,比其他策略使用更加频繁。
(5)Example 5:
T: OK, next, “amusement”, this is noun, so we can guess the verb. Yes, “amuse”, is a verb, means “使人发笑”。加上 “ment” it becomes noun, “娱乐, 快乐”, it is a uncountable noun,不可数名词, but when the meaning is “娱乐消遣活动”, it is countable, 可数的. “amuse”,“surprise” and “excite” 有同样用法。
(6) Example 6:
T: next, “irresponsible”, “不负责的”,lets review the negative prefixes together, 否定前缀的用法. “in” can follow with adjectives , and it has two meanings. First one, “在……里面”, for example, “insight”, “sight” 我们知道是 “视线” 的意思,那么视线里面,就是 “洞悉……事”. The other meaning of “in” is “不……”,for example,“insane”,“精神不正常的”. This is the prefix“in”.
在这两个例子中,教师使用理解促进策略很有效地解释构词,文化和句法中词的不同,在话语层面上不断地进行英汉语码转换。在例5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借助汉语很好地解释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同理例6中,教师在总结“否定前缀”的用法时,考虑到“否定前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陌生词组而进行了语码转换。由此可看出,教师在例5和例6中采用英汉语码转换来清晰地解释了前缀和后缀的用法。总的来说,在讲解多义词时,英汉语码转换策略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具有解决词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功能。
(3)效能策略
效能策略经常用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顺应心理动机,教师转语码来表述重要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而节约时间,教师果断地采用语码转换以顺应特定的心理动机。
(7) Example 7:
T: (This class nearly comes to an end) OK, we have to stop here. (Ring...) Wait a minute! Now, listen to my words carefully. 大家回去把单词记一下,下节课我们的安排是:先听写,再做课后的exercises.
这段话语经常出现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会变得注意力涣散。教师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会转换成汉语布置作业,记忆新单词,提前预告下节课的安排,提醒学生预习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的最后一秒也毫不松懈,集中精力听教师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因为母语能快速地吸引注意力。因此,语码转换的效能策略能使课堂更有效,更充实。
(4)幽默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利用语码转换制造幽默氛围,这是普遍受欢迎的教学策略。幽默的形式可以是语言,也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在录音材料中,为了创造幽默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择使用语码转换。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亦可学到知识,加深记忆。
(8) Example 8:
T: Yes 72 hours,so can you imagine that? So, when he revived, the first thing he just say “thanks” to whom? Yes. The doctors first. Because, these doctors never gave up to rescue his life,一直电击,电击,then some students may ask me,‘老师啊,给他电击72个小时, impossible。
S: Laughing…
教师在例8中提到词组 ”heart disease” 时,她引出了一个小故事,由于师生母语相同,教师便在故事最有趣的地方转换成汉语,最后又转换回英语。通过英汉之间的互相转换实现的这种幽默氛围就是幽默策略。这种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课堂更加有效,顺利地进行。
四、结论
以上所分析的语码转换的三种功能都是为顺应真实教学情景,教师所采用的语码转换。通过对课堂录音转写的统计,理解促进策略是教师为顺应心理动机最常用的策略。但是这三种顺应并不是说有严格的界限。这些类型的语码转换确有一些重叠,例如,教师为顺应“微观角色”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和教师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在一些例子中确有重合。然而,在英语词汇教学环节,教师为顺应特定教学目标而进行语码转换依然是二语课堂重要的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中往往采用多种形式的语码转换。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为了顺应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用语码转换,既具体为了顺应语言现实,教师的“宏观角色”和“微观角色”以及教师的心理动机。其中属于教师心理动机的理解促进策略是教师常用的语码转换策略;(2)语码转换可以适当的加深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印象;缓解上课时的压力;明确自己的词汇学习目标;掌握词汇学习技巧。确切的说,语码转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词汇构成、词语搭配、同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同形异义词、易混淆词语以及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学习技巧;(3)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当的语码转换不仅有利于师生互动,对促进英语词汇学习和课堂教学也有积极的影响;不仅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起到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纠正学生词汇词语使用错误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语码转换是教师唯一的教学策略。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作者有限的知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Auer, P. (1998).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rmer, J. (1995)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Lin, A.M.Y. (1990). Teaching in Two Tongues: Language Altern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Hong Kong: 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
McCarthy, M. (1990). Vocabula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oplack, S. (1980).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In Jonamastae-L. & Elias-Ovivares. (Ed.), Linguistics 18 (pp 227-228). Victoria: University of Victoria Press.
Prodromou, L. (1993). The Good Language Teacher, English Teaching Forum 4 (pp2-3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as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Press.
Richards J. C. & Schmidt. R. (2003)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
[1]冯世梅(2002),《英语词汇学》(English Lexicology)。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刘全国(2007),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3]刘正光(2000),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21(4):30-34。
[4]汪榕培&卢晓娟(1997),《英语词汇学教程》(A Survey of English Lexicology)。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耶夫·维索尔伦(2003),《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于国栋(2000),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外国语》130(6):22-27。
[7]于国栋(2001),《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P15。
[8]于国栋(2004),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当代语言学》,6(1):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