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省潜江市全面复建乡镇党校
2018-02-20黄锦波杨义祥文越南
●黄锦波 杨义祥 文越南
为了切实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头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中共湖北省潜江市委决定,2018年在市域内全面恢复重建乡镇党校。2018年5月上旬,全市乡镇党校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老新镇召开。7月中下旬,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全市 22个乡镇党校建设工作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全面复建乡镇党校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潜江各地曾经有过乡镇业余党校,基本格局是有挂牌,由一名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兼职任校长,负责党校的相关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镇党校逐渐式微,多数甚至早就消隐了。因此,在党中央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全面复建乡镇党校有如下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主阵地前移”“送教上门”,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创建平台,从根本上实现理论教育的“全覆盖”,让每一个普通党员找到组织的“家”。长期以来,由于党校只建立到市县一级,而市县级党校的主要培训对象以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为主,至多覆盖到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后备干部和村支两委主职干部,广大基层普通党员一直难得有机会参加正规而系统的学习教育。一些基层党员反映,自己入党之后,从来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组织学习,他们有一种长期游离于党组织大门之外的感觉,这让他们很尴尬、也很无奈。因此,成立乡镇党校可以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前移”,把党内人数最多、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普通党员纳入“党校教育”的怀抱,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他们的头脑,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地方党委履行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责提供强有力的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压舱石”,是党中央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长期执政地位的战略性举措。这一战略举措怎样落地生根,需要结合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可以说是雷霆万钧,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了。而基层由于“山高皇帝远”,其紧迫感和威慑力明显要差一些。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甚至认为:村干部根本不算干部,吃点、喝点很正常,执行政策时优亲厚友也避免不了,大不了这个所谓的“村干部”不当了,做个普通无职党员更加无所谓。近年来媒体曝光的诸多“小官巨贪”“乡恶村霸”案件,也明显证实了这一点。支部书记尚且如此,普通党员就更加缺乏党员身份意识了。通过乡镇党校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我们党就找到了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这无疑为地方党委和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抓手。
第三,在基层形成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氛围,为凝聚社会“正能量”夯实基础。在乡镇全面复建党校,既能实现“党员教育”的全覆盖,也能实现“管党治党”的全覆盖;既为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开辟了通道,又为他们增强党的纪律意识搭建了平台,让他们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时间长了,久久为功,我们党就能够实现从基层党风问题的根本好转到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基层社会的“正能量”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四,把党性教育、乡风文明和产业兴旺的诸多知识与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实现基层党员党性修养与实用技能的“双提升”,为我们党实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提供强大的知识与人才支撑。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需要人才支撑,也需要技术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生态乡村,绝不是单纯靠喊口号、贴标语就能够实现的。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对策举措,而建设好乡镇基层党校、搭建好这一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双层平台,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潜江市乡镇党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按照中共潜江市委的总体安排部署,全市各乡镇党委积极行动,各地基层党校建设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主要做法和特色可以归结为“1+2+4+4”模式:
第一,健全一个组织领导体系,即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统筹、市委党校指导、乡镇党委主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为了加强对乡镇党校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区镇处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将区镇处党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推动潜江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明确提出“要按照‘有场地、有师资、有标识、有制度、有机制’的标准,切实加强本级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层分类对党员群众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对党校的阵地建设、领导体系、师资体系、教学内容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市委还专门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并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组成专班进行督查指导。全市22个区镇处党委相继成立了组织机构,健全了领导体系,制定了规章制度,举办了挂牌成立和开班仪式。各地均按照市委的要求,实行由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分管党务和组织工作的副书记兼任副校长、组织委员(组宣部部长)兼任党校办公室主任的组织领导体制。这种机构设置均以党委文件形式得以明确固定,为基层党校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二,建立两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按照市委的统一要求,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一律“作为党校最为基本的师资力量,每年党委班子成员至少到党校上一次党课”。辖区内外的“师资资源”,包括市委党校教师、“两代表一委员”、行业专家、劳动模范代表、政治素质高的退休老干部等经本人同意,应聘作为党校的兼职教师,这样就保证基层党校有了内外两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为了打造高层次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新镇委充分挖掘本埠籍贯的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资源,分别聘请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陆军勤务学院教授作为自己党校的兼职教授;同时,市委讲师团和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多位专家也应邀成为他们的兼职教师。目前,全市22个区镇处基本都建立了自己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第三,围绕“四大板块”内容教学,即时政理论(主要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性教育、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基本内容。“党校姓党”,党的最新时政理论和党建知识是党校的当然主课。调查中我们看到,各地理论学习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党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等时政理论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纪党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红色革命精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乡村振兴、虾稻共作、大棚蔬菜、特种种养殖等内容也成为党校课堂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国情与市情的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学习内容既开阔视野又提升能力,受到基层党员干部的普遍欢迎。
第四,教育培训突出四大特色,即红色教育、产业实训、群众工作、乡风文明特色。党校教育既是淬炼党性的需要,也是提升能力的需要。所以,既要体现传统要求,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一是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生动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活动,淬炼学员党性。老新镇党校组织学员到刘赤生烈士事迹陈列室参观,向烈士纪念碑献花,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熊口镇党校组织学员参观红军街、红五军军部旧址、红军闸和红军烈士纪念碑,缅怀贺龙、廖汉生、钱瑛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渔洋镇党校组织学员到拖船埠红五军参谋部、作战部、后勤部和军械库旧址及潜江县苏维埃首届政府所在地参观,聆听老党员介绍红军的战斗故事和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张金镇组织学员到土地口贺龙闸、祝华村徐培林烈士纪念碑、老河口村但召仁烈士纪念碑等地开展红色教育。王场镇到红桥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现场教学等。这些鲜活的革命历史现场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员们在这里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淬炼了党性,又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二是广泛设置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员进行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比如老新镇建设有柳伍水产、长青林服饰、秀河产业等基地;熊口镇建设有华山水产、赵脑村虾稻共作基地;张金镇建设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基地;运粮湖管理区建设有代明青蛙养殖合作社、新场办事处富硒虾稻共作基地;杨市办事处建设有洁农家庭农场、“虾乡稻”潜江公司基地;周矶管理区建设有前进分场绿之魁蔬菜种植合作社、戴湖分场蔡刘袁西瓜种植合作社基地等。这些基地以富有潜江特色的“虾稻共作”“大棚蔬菜”“特种种养殖”和纺织服装等为实体,展示了潜江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突出业绩。组织学员到这样的基地参观、现场感受潜江本地产业兴旺的新面貌,对于激发学员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实现富裕奔小康的目标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三是针对改革处于攻坚克难时期、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突发多发的现状,广泛开展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新媒体应对和危机管控等知识教育。四是弘扬传统文化,以建设良好家风、文明社风、淳朴民风为目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风尚的相关知识教育。比如各地广泛开设了“道德讲坛”,把延安精神、英模事迹和传统国学文化等内容纳入党校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乡镇党校建立以来,各地均按计划扎实开展了每月至少一期的培训活动,全市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60多期,累计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2万余人次。老新镇党校已办班7期,建“党小组微家”172个,将党小组建到党员家中,做到阵地前移、载体前置、服务下沉,现已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张金镇党校已办班7期,累计培训690人次。园林办事处党校已办班6期,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他们还通过电信公司开设了党群服务专线——“我是共产党员·我就在你身边”“12980·一按就帮您”,专门为市民排忧解难。泰丰办事处党校已办班6期,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他们建立有处、村两级微信群,覆盖党员总数的95%。运粮湖管理区党校已办班6期,累计培训488人次;其5个分校也各自办班2期,每期30-50人不等,累计400人左右,覆盖率已达党员总数的86%。浩口镇党校已培训1200余人次,他们在镇村两级共建有36个微信群,覆盖率达76%。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党校已办班7期、累计培训543人次,他们还建立了同名微信公众号,覆盖党员总数的88%。渔洋镇党校已办班7期、累计培训300多人次,他们在全镇27个村均建成了“可视化平台”,实行党校教学与村部会议室收听收看学习同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覆盖面。王场镇在办好每月一期培训班的同时,也开设了“光纤小镇”公众号,把它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所有这些表明,潜江各乡镇党委在建设党校的过程中,都既能够充分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又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举措,注重了资源整合、互补与共享,真正实现了党员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
三、潜江市全面复建乡镇党校工作的启示
全面复建乡镇党校,是一项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认真谋划、着力推动的工作。潜江市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获得长足的经验,其中不乏有益的启示。
第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履行政治责任,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毫无疑问,对全党来说,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吹响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集结号,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纪严于国法”“纪在法前”等纪律要求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为此,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一个“神经末梢”。当此背景之下,地方各级党委切实履行从严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就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口号的层面,更应该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出台落地生根的对策,找到切实可行的抓手。正是出于对“四个意识”的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出于对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怎样向基层延伸、怎样实行党员教育“全覆盖”和管党治党“全覆盖”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呼应,中共潜江市委才作出了在全市全面复建乡镇党校这一创新举措,这无疑是中共潜江市委努力践行“四个意识”的积极行动。
第二,唤醒党员意识、激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根本目的。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党员意识,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既是《党章》的基本规定,也是时代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新环境之下,许多基层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既不了解党组织的信息,也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有少数党员因为表现不佳,对党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健全乡镇党校,让每一个党员(无论是在家的还是流动的)都找到党组织的“家”,加强对他们的持续教育,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激发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现阶段,让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任务和实现乡村振兴历史使命中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无疑应该是乡镇党校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因地施策,是办好乡镇党校的根本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潜江市乡镇党校运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既深入挖掘本地的传统资源优势,又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技术;既突出“党校姓党”的特质要求,又注重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要求;既抓好党校自身平台建设,又使之与“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和形式相得益彰,这样就既实现了教育平台的互补,又做到了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党员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获得了上佳的社会效益。可见,健全领导体系、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因地施策,是实现乡镇党校规范化运作、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