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2018-02-20王能应

学习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湖北绿色发展

●王能应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科技创新、宏观经济运行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改善和进步。当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推进湖北改革开放。

一、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农业资源供给总量大。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历史上就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省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在全国都有极大优势。

2.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湖北地处我国中部腹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特点。以省会武汉为中心,与京津、广州、港澳、重庆、西安相距,均在1200公里左右,是全国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万商云集之地。湖北省交通四通八达,快速便捷,京广、京九、焦柳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汉渝铁路横跨东西,铁路网、公路网使省内大中城市连接全国所有重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贯通全省1038公里,通江达海,使湖北与沿江省市和沿海城市紧密相连。

3.科教优势明显。湖北整体科教实力全国第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农产品检测中心9个,省级和市州级农业科研单位17个。有一大批著名、资深、优秀的教授、专家,并取得一大批国家、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这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发展基础比较好。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湖北粮油加工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粮油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部分碾米、油脂机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领了国内主要市场,并出口到国外,全省已形成以大米、面粉、油脂、粮机为支柱的粮油加工业体系。这对湖北作为产粮大省而言,进一步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二、湖北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高,经济动能转换难度大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湖北为43.1%,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较慢。2015年,湖北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 2.32,比 2000年提高0.12;同年,广东省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2.46,比2000年提高0.17;浙江省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2.45,比2000年提高0.20。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发展速度来看,湖北明显滞后于广东和浙江省。三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机制作用有限。一方面,市场主体数量相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差。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湖北小微企业法人数量、资产总规模、吸纳就业人数均占广东、浙江省的百分之三十几。四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如:湖北“十三五”期间粗钢去产能约321万吨,达不到中央要求的压减产能363万吨-545万吨水平;房地产去库存地区分化明显;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五是经济动能转换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的回落,工业尤其是传统重化工业及价值链低端制造业支撑经济增长态势依旧。

2.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加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资源枯竭加速。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部分地区依托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格局。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开采,矿产等部分自然资源已濒临枯竭,由此造成的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乏力、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问题不断凸显。黄石市、大冶市、潜江市、钟祥市和松滋市分三批先后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名单。二是环境恶化加速。“三高”产业污染重,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环保成本,长江沿线重化工业布局密集,地质灾害、土地污染、空气及水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三是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15年,全产业中绿色相关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50%左右,与中部其他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3.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外贸结构失衡

一是外贸规模与湖北经济总体在全国的排位不匹配。2015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46.1亿美元,在全国位次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从2010年的第12位下滑到2015年的第15位,在中部六省的位次由第1位下滑至第2位。二是外贸结构失衡。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贸易方式结构失衡,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规模占全省外贸总值的66.8%,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仅占20.57%。区域内外贸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外贸的增长主要依靠武汉、黄石和宜昌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地区发展落后。外贸主体结构失衡,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占主导地位。

4.生产效率不高,产业融合的联动升级困难重重

一是生产效率不高。湖北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双低”,资本效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创新效率不高,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不断升高,制约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产业联动升级困难重重。一方面,制造业对投入过度依赖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较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生产技术与品牌较为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不够,产业间的协作与配套体系不健全,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较弱。此外,湖北新兴产业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特别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型航空航天、新能源、虚拟现实等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较大规模的新工业产业屈指可数。

5.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不够优化

一是“双创”支持政策实施效果一般,存在政策“玻璃门”现象,创新创业需进一步清障搭台。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碎片化、“点射”现象明显,尚未造成“以点破面”的系统性突破,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支撑。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未能“破冰”,农民集体产权制度缺陷凸显,尚未激发以“还权释能”为核心的改革活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户籍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缓慢,城乡居民仍存地域限制,依附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功能尚未完全剥离,严重制约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湖北经济发展存在短板的原因

1.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创新驱动支撑经济动能转换能力不强

从研发投入的数据上看,2002年湖北R&D经费支出仅为47.9亿元,2007年增长到112.5亿元,2014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10.9亿元,在此三年中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占比分别只有 34.4%、46.7%、42.5%,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且没有呈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此外,2014年,湖北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2.2%,远低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同时,从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看,2002、2007、2014和2015年湖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1%、1.2%、1.9%、1.9%,虽然在不断缓慢上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实际上,由于湖北研究型院所的集聚,湖北的科研部门投入在全国存在相对优势,而研发投入总量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企业部门的投入不够,并且由于研发主体中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多、企业少,导致研发成果省内转化率较低,大多被沿海省份转化。

2.主导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和社会绿色消费意识淡漠制约绿色发展水平

一是湖北省内对绿色技术开发与引进的整体规划缺乏,不能有效促进绿色发展技术的产出与转化,从而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在全国的位置靠后。二是从绿色发展的需求角度看,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消费选择的价格导向仍比较突出,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度普遍偏低。这种消费结构及其特点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现状,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广绿色产品还需要下大力气。社会绿色发展尚未达成共识。

3.开放意识不强和主导产业外向度不高制约开放经济发展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受内陆思维局限,湖北企业缺乏参与全球竞争意识,还没有站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区域竞争中对发展开放型经济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湖北传统优势产业外向度低,规模以上工业外向度还不到5%;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比重较低;新增市场制度中外向型企业所占比重也较低。三是开放环境有待优化。制度性障碍有待破除,配套服务体系有待优化,为开放型经济服务的资金、人才、信息、中介等要素系统不健全。四是市场活力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不高。2016年湖北市场活力的总体水平虽已超过全国及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与沿海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推进湖北改革开放的建议

1.打牢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经济、要素效率四大基桩

一是要打牢创新驱动基桩。打牢创新驱动基桩,就是要率先主动融入工业4.0时代,对接中国制造2025,要加强创新的产业关联度,围绕第一轮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基础,驱动关键产业实现“从模仿到创新”,通过密集的知识投入,进行消化吸收直至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的“国际坐标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强大的“湖北智造”。要从供给侧引领社会投资、大众消费,顺势而为引导社会投资关注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前沿产业,充分挖掘、释放消费潜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二是打牢绿色发展基桩。必须更新理念。绿色是财富,绿色是增长,绿色是民生。绿色不等于绿化,绿色发展体现的是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一种协调、健康、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路径。必须践行“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大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要尽快转变思想,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优化长江沿岸工业布局,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显著提高全社会绿色发展共识。三是打牢开放经济基桩。要加大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力度,充分利用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优势,发挥武汉的中部地区核心枢纽作用,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加强与东盟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经济开放度,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湖北产业国际竞争力。四是打牢要素效率基桩。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针对资本效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实现国际国内要素的流通。

2.拥抱新经济,构建适应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新体系

一是通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要内涵的新经济改造传统服务业,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二是通过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要从直接发展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轨迹”调换到率先发展服务业的轨道,选取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以支持服务业转型升级为抓手,通过提升服务业工资水平,引导劳动力向服务业流动,倒逼制造业对接工业4.0和制造业2025战略,对接中国服务业2025战略,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升级。

3.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形成开放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一是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以江海直达、铁路直达、空港联运为目标,在降低运输成本、组织回程货物、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建设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努力把湖北地处内陆地区交通枢纽的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二是加快推进大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突出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两个特色,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开放高端平台。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沿江地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加工贸易向海关特殊监管区集中,促进区内产业向高端和新兴领域发展。三是深入推动大通关建设。推动湖北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的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等改革试点。按照“一个门户、一次认证、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加快电子口岸发展,努力打造以降低物流成本和节省通关时间为目标的通关环境。

4.在实践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上探索“湖北方案”

湖北要在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一是落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为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切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对产业发展、城镇发展、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等进行对表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二是加大绿色消费行为引导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绿色标识作为制订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指南的基础依据,分行业和产品编制发布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带动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的信心。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湖北长江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为契机,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抓生态保护、走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将生态文明作为政绩考核的“绿色标尺”,建立健全绿色GDP核算与考核体系,加大绿色发展考核权重,实行主体功能定位差别化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追责问责制。四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在绿色化生产、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发力,建立统计、跟踪和评价的封闭运行机制。创新政策优惠激励措施,做好与现有“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已有政策的衔接。

5.充分挖掘湖北人口“二次红利”,力争迅速提升湖北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前在发达地区面临“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湖北人口“二次红利”还大有潜力。一是湖北一直以来是劳动力流出大省,若劳动力回流,除了数量的增加以外,更重要的是迅速提升劳动力素质。二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明显,如大学生留在本地工作或创业,将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资源。三是武汉市人口规模与其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匹配。四是武汉等中心城市“未富先老”速度已超过广州、深圳、杭州等发达城市。基于此,建议湖北省委高度重视“人口红利”对全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超常规措施充分挖掘湖北人口“二次红利”,把以引导劳动力回流、降低武汉等中心城市老龄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事宜列入日程,采用支持企业吸纳回流劳动力政府补贴,应届毕业生留武汉等城市工作可直接取得城市户籍、住房补贴等超常规措施,深入挖掘湖北人口的“二次红利”。

6.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督水平

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经验,对市场准入方式进行改革,对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发挥市场作用、刺激市场主体的活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定位,限制落后产能、产业扩张,促进国家级开发区提档升级及各地区符合资源环境要求的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准入“单一窗口”制度,将集中多部门受理、分散管理,综合采取一个窗口受理、集中管理方式,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快速流程化管理;改进项目投资审批方式,对负面清单内的投资项目进行“联合审批”,清单外的采用“承诺审批”方式;建立和完善监管配套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项目全过程综合监管制度、风险评估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等。

猜你喜欢

湖北绿色发展
The rise of China-Chic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