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的发展模式解析
2018-02-20朱小玲
●朱小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进党章。如何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武汉市黄陂区给出的答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以全域党建为引领,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简称“三乡工程”)为抓手。建设“三乡工程”,就是要广泛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撬动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武汉市黄陂区依据本区的区情,结合村庄不同的特点,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开创了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黄陂区实施“三乡工程”的典型案例
(一)姚集街“杜堂模式”
姚集街吸引当地在外能人山水集团老总葛天才回乡,投资3.6亿元,流转闲置土地3940.5亩,打造赏花游景区木兰花乡,于2017年3月开园。2017年村集体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户平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民就地就业400人,解决贫困农户就业113人,直接带动40户贫困户成功脱贫。主要做法是:
发挥区域党委的引领聚合作用。为推进景区与乡村一体化发展,在姚家集街党工委的领导下,将杜堂村、景区企业和周边几个村联合建立区域化综合党委,由强村带弱村,实现以强带弱、资源共享,由街党工委班子成员任区域综合党委书记,企业负责人葛天才为区域综合党委副书记,通过党委会定期议事,共商景区、村级大小事务,推进景村携手发展、共同进步。
创新“村景三联”共赢模式。任命景区企业负责人葛天才为杜堂村第一书记,探索“发展联动、活动联办、人才联培”的三联模式,即“景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方发展联动;服务游客+服务群众的活动联办;企业人才与村“两委”干部联培。
探索“三权分置”改革实践。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房的租赁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村集体利用“三资”估价入股,村民用闲置房和宅基地估价入股(按每平方米1600元),与景区公司共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有效推动了农村资源转变为合作股本、农民闲置农房转变为财富要素、农民转变为合作股民,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土地潜能,促进了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收入向四种收入转变:即土地的流转收入、财产入股的分红收入、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二)木兰山村共享农庄模式
“共享农庄”就是把农村闲置住房根据古风民俗结合市民需求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的特色农庄,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对外出租,实现租赁居住、创意创业、趣味种养、度假养生、娱乐休闲、共享田园生活的健康养生模式。近年来,木兰山风景区管理处根据武汉市《关于创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提升“三乡工程”建设水平的意见》、黄陂区《关于加快推进“三乡工程”拓面提质 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措施(试行)》的精神,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大力推进“三乡工程”,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目前,所辖的木兰山村和门楼村相继荣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创建村,为当前建设“共享农庄”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做法是:
主动作为,提高站位动真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加强与市区、村民以及第三方平台公司的对接联系,一方面通过能人张友华成立的武汉市木兰古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民空闲房屋以入股、出租等方式纳入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或经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在闲置农房收储运营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互联网企业——南京易地宝公司,在木兰山村和门楼村率先试点运用“三乡工程网”,采集闲置农房信息以及运营共享农庄。
引导参与,强化宣传动真情。坚持心系人民群众,本着为民服务情怀,在市、区农办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支持鼓励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对农户房舍实行个性化改造后,针对村民富余闲置房屋问题,成立了由管理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驻村领导成员为副组长、驻村干部和村委会班子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一方面认真开展共享田园生活健康养生模式的宣传,动员引导市民、村民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动员村民配合“三乡工程网”相关工作,及时与易地宝公司联合召开了宣讲动员大会,加强对“三乡工程网”建设意义的宣传,组织开展现场培训活动强化对接支持、部署安排信息采集工作。并通过搭建房屋租赁信息平台,宣传引导“市民回乡”,鼓励支持市民、能人或企业通过签约租赁(或合作)等方式,出租农户空闲房舍开展度假或创业等商务休闲活动,推动“共享农庄”工作开展。
落实政策,为民服务动真格。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发展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的第三产业以及“共享农庄”,对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空闲农房建设“共享农庄”配套民宿设施,组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养老、农村电子商务等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补。承诺对开发农村观光休闲、养生养老等第三产业的农业企业,在现有奖补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给予20%的支持。对新建特色赏花游园区,通过项目达标验收后,最高给予6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承诺对市民、能人或企业采取租赁(合作)方式利用空闲农房,期限在5年以上,自协议生效之日起1年内作为房屋装修过渡期。承租人房屋装修投资超过3万元的,过渡期满后,对过渡期的租金给予100%的奖补(最高1万元)。对采取租赁(或合作)方式利用空闲农房的市民,协议期在2年以上的,享受本地居民免费旅游黄陂景区待遇。同时,还承诺对入股空闲农房达到30户以上的,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连续运营一年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20万元。
(三)祁家湾街田园综合体模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祁家湾街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法,将“三乡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政策引领,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形势下农村建设动力不足的难题,有力推动了全街农村的发展、繁荣和兴旺。实施“三乡工程”以来,祁家湾街直接吸引社会资本近3亿元,新增美丽乡村项目3个,1.2万村民因此将长期受益。在“三乡工程”带动下,2017年全街余下的380户、1019人实现全部脱贫。目前祁家湾正稳步推进三大田园综合体建设——谦森岛田园综合体、大武汉国家乡村公园之水墨方斗塆、智能互联生态农业小镇。主要做法是:
启动谦森岛田园综合体规划。2017年1月,街道与谦森岛庄园有限公司签约,计划投资11亿元,推进谦森岛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总规模13000亩,包括三方面:将庄园核心区和李桥、陈太、张店三个行政村共6000亩打造成谦森岛主题公园核心区;对夏王、连岗、大曹三个行政村7000亩土地进行生态整治,发展特色农业;以及进行宋王山公墓建设、赵家河治理改造等民生工程。
水墨方斗塆项目快速推进。2017年11月,由天润海外集团和亚洲文旅集团联合投资 50亿元的大武汉国家乡村公园项目签约。一期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水墨方斗塆作为其核心启动区,总占地约1875亩,将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着力建设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美丽乡村为元素、休闲和度假为核心、农业庄园为平台的武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目前,核心区征地工作已全面完成,相关配套工程正加紧实施。
智能互联生态农业小镇建设有序开展。2017年12月,占地1940亩、计划投资10亿元的智能互联生态农业小镇项目在王棚村、群力村等5个村正式启动。目前土地流转及村民房屋维修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项目重点聚集“三生一智”(即生产、生态、生活和智能发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和产商共生的健康智慧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以旅游带动民宿的“杜堂模式”,还是共享农庄或田园综合体模式,本质上都是吸引市民下乡,或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或利用休闲田园生活,达到盘活闲置土地与住宅、让农民增收的目的。虽然“三乡工程”在黄陂区遍地开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现实推进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属性较为单一,发展亮点不够突出。“市民下乡”以休闲旅游为目的租住农户的房屋,周边必须要有能留住游客至少游玩两天的景区。然而黄陂区的景区大多是针对周边的短途游,市民大部分当天往返。以旅游为目的的居住并不能吸引大量游客。大部分民宿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养老居住,市场指向不明确,覆盖面较小,休闲游未能形成一定规模。共享农庄产业规模不够显著,特色农作物种类较少,产量较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比较单一。
经营者素质有待提升,营销意识不强。民宿、农家乐经营户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市场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做出适合游客需求的调整。
房源周边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吸引力不强。尽管有便利的交通资源优势,但购物配套设施较为匮乏,周边超市、医院、农贸市场等尚未配套,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生活质量。
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年人守家,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农庄经营、产品深加工技术人才尤为缺乏,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参与乡村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解决对策
健全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乡村吸引力。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继续深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建设集自然景观与休闲玩乐于一体的景区群。要加强统筹,主要是做好产业、水利、旅游、科教、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吸引人才回乡,建设美丽乡村。联合统战、老干、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召开能人回乡座谈会、举办能人回乡联谊会、邀请能人回乡叙乡愁等活动,动员、引导和鼓励一批懂经营、善治理、念乡情的在外能人回村工作。加强招才部门与高校合作,采取共建实训基地、科研工作站的方式,在“三乡工程”示范村打造一批“乡村创业梦工厂”,为大学生俊才到农村创业提供场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融资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定期举办“致富经”创业论坛,采取实地观摩、座谈交流、技能比武等方式,组织乡土人才交流创业经验、共享创业信息。注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介绍和产品展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强村。在经营模式上,推动村企共建,鼓励村集体与引进企业组建村级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运作模式,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将村集体土地、荒山和村民自有耕地、房屋的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为引进企业提供行政审批、土地流转、劳务派遣等协调服务,以股权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产业结构上,探索“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模式和“农业产业化园区、旅游景区、新农村社区”三区共融模式,助推村景融合发展,努力让“三乡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