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副黏病毒的临床表现与预防
2018-02-16,,,
, , ,
(1.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塘埠动检站,江西 赣州 341600;2.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动检站,江西 赣州 341600;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畜牧兽医局, 江西 赣州 341600)
0 引言
蓝眼病可发生于猪场的任何区域,通常首先出现于产房,表现为仔猪中枢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一些断奶仔猪或育肥猪可能会出现角膜混浊,发病初期,死亡率加速上升,随后在短时间内很快降低。
1 蓝眼病
1.1 临床症状
猪感染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猪的年龄,各个年龄段的猪发病通常仅有角膜混浊而无其他症状,可自我康复。因此根据此症状命名为猪蓝眼病。2~15日龄仔猪最易感染,并且常出现临床症状,仔猪突然出现虚脱、侧卧或神经症状。发病仔猪通常先发热,被毛粗乱,弓背,有时伴发便秘或腹泻。随后逐渐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虚脱、强直收缩(主要为后肢)、肌肉震颤,姿势异常如犬坐样等[1]。能行走的患猪不出现厌食症状。驱赶时一些患猪异常兴奋,尖叫,走路摇晃。另外还可出现如嗜睡、不愿意运动、瞳孔放大、明显夜盲、间有眼球震颤等其他症状;有些仔猪出现结膜炎并伴发眼睑水肿和流泪,常见眼睑有分泌物而紧闭。10%以上的感染仔猪呈单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
1.2 发病特点
在猪场发病期间,所产的仔猪约有20%受到感染,其中感染仔猪的发病率为20%~50%,发病仔猪死亡率约90%。初期发病的仔猪常在出现症状后48 h内死亡,而后期发病的仔猪通常4~6 d后才死亡。病程的长短与饲养管理状况相关,一般可持续2~9周。大于30日龄的病猪症状温和,常出现厌食,发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而神经症状不常见,也不明显。即使出现只表现为倦怠,运动失调,转圈和偶见晃头。单侧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和结膜炎可持续1个月而无其他症状。大于30日龄的猪只有约2%感染,且死亡率一般很低。15~45 kg的病猪死亡率约为20%,且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角膜混浊者达30%。多数感染母猪无临床症状。有些母猪在仔猪出现症状前的1~2 d有轻微的厌食现象,有时也可观察到角膜混浊[2]。
1.3 预防
猪蓝眼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患有角膜混浊的猪常可以自我康复,而出现中枢神经症状的猪一般以死亡告终。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是防止BEP传入猪场的保障。猪群的引入或更换应从健康猪场引种。实行标准的生物安全措施可防止该病传入猪场,如实行周边防护,隔离装卸货物区,隔离更衣室和淋浴室,防止野鸟、鼠类进入,及时清除废弃物和死猪,控制人员和车辆流动等。对引进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3]。
感染猪场要封闭猪场并彻底清扫和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剔除感染猪;合理处置死猪。对猪群和引人猪只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是否被彻底消除。目前已有两种商品化病毒灭活苗可用于怀孕母猪、后备母猪、公猪和仔猪的免疫。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正在进行中。
2 曼那角病毒感染
2.1 临床症状
母猪的木乃伊胎和死胎发生率显著增加。一段时间后,一些死胎呈现严重的畸形。该猪场4个繁殖区的母猪全部被感染。几周时间母猪产仔率从82%降低到38%。许多母猪在交配后大约28 d返情,还有些母猪在交配后的60 d内一直处在假妊娠状态。该病在猪场4个繁殖区连续发生,严重影响了所有区域母猪的产子。几周后,虽然产子率上升到45%,但仔猪存活率降低,并且木乃伊胎和死胎的比例增加,还出现一些先天性畸形胎儿。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30 d胎龄以上大小不同的木乃伊胎、死胎或畸形胎,以及少数正常胎儿。死产仔猪常表现为关节弯曲短颌和驼背等畸形缺陷。
2.2 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曼那角病毒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当观察到该病的临床症状时,病毒很有可能已经在猪群中广泛传播,且尚无有效措施控制该病传播。在一个暴发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猪场中,当发现产出第一窝感染仔猪时,病毒或许已经传播到猪场的整个猪群中了。与细小病毒不同,曼那角病毒在外界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差,在小型猪舍因为没有足够的易感动物,所以无法维持病毒的感染循环。而在大型猪舍,当猪群母源抗体降低失去保护时,该疫病可能会流行,所以对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接毒免疫是重要的预防措施。通过转移全部易感年龄段的猪群,例如将10~16周龄的猪转移至其他未受污染的圈舍,可成功将曼那角病毒从感染猪群中清除。对受病毒污染的猪舍进行消毒,并空置几周,重新引入未感染的猪或对该病毒有免疫力的猪,该病毒自然就被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