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引进养殖试验
2018-10-25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渔业工作站,甘肃 张掖 734200)
1 概述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中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 kg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2 材料与方法
2.1 池塘条件
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分为苗种池和成鱼养殖池,苗种池塘一般标准为1亩(1亩≈667 m2),配备一台1.5 kV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成鱼养殖池标准为5亩,配备1台3 kV叶轮式增氧机。在鱼苗放养前7 d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消毒,放养前3 d采用有机肥培育小球藻和微生物,保持水体透明度 30~50 cm。
2.2 鱼种放养
鱼种引进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港源水产养殖公司,放养时间为8月1日,放养鱼苗规格为1~1.5 cm,一共放养2万尾,密度为2万尾每亩。在鱼苗池经过7个月的培育长到50 g分塘,放养到5亩的成鱼池进行养殖,放养密度尾2 200尾每亩。鱼种消毒采用3%食盐水浸泡消毒2 min。
2.3 饲料投喂
苗种饲料采用普瑞纳公司全价配合浮性饲料,采用人工投喂。每天投料分3次进行,具体时间为7:00、12:00以及18:00。投料次数和数量要结合天气、水质、鱼的吃食情况灵活确定。晴好天气,水质稳定,溶氧高时多喂;阴雨天气,水质不稳定,溶氧低时要少喂或不喂。投料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每次投喂的量按照0.5 h吃完为标准。
2.4 水质调节
(1)定期使用水质测定仪(或采用化学方法),测定斑点叉尾鮰养殖池水的各种理化指标,主要有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温、pH值等指标。关注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
(2)有增氧设备的鱼池,每天要定时开机增氧,防止出现浮头。
(3)定期排放养殖池塘内的老水,加注新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1/3。在气温高的夏季应保持每半个月给养殖池塘换水1次。
(4)在5-9月,每月用生石灰20 kg/亩(按池塘水深1 m计)和聚维酮碘溶液交替消毒、调节水质1次。
(5)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注意观察斑点叉尾鮰生长、病害等各种动态,并做好养殖档案记录。
(6)在5-9月,当池水温度高于20℃时,要结合池塘水质管理,做好斑点叉尾鮰病害的防治工作,鮰鱼的肠道短,前后的大小不一样,为了提高肠道对饲料的吸收利用率,减少套肠病的发生率,肠道健康不容忽视。建议投料尽力做到少量多次,发现鱼病后应及时对症进行治疗。
3 试验结果与效益分析
从2016年8月-2017年3月经过7个月的鱼苗养殖,斑点叉尾鮰从1.5 cm长到16 cm,体重达到70 g,出苗13 000尾,成活率65%。2017年4月1日大塘过苗13 000尾,至10月16日出塘,斑点叉尾鮰从16 cm长到35 cm,体重平均达到750 g,出鱼8 000尾,成活率61.5%。
表1 斑点叉尾鮰养殖成本
表2 斑点叉尾鮰养殖效益
4 结语
斑点叉尾鮰是人们膳食结构中首选的高档鱼肉品种,养殖潜力大,市场广阔。同时斑点叉尾鮰生长速度快,鱼体有胃,饵料系数低,饲料利用率高。无肌间刺,肉味美,是人们喜欢垂钓的养殖品种,适宜开展休闲渔业;是临泽县发展渔业生产,增加渔农民收入,带领渔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