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论道电动车研发生产面临新挑战
2018-02-16文/佚名
文 / 佚 名
2018年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报批稿。该标准报批稿将在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网站面向全社会公示30天。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将改变电动自行车行业生态,加速优胜劣汰的洗牌进程。
1. 新国标提出新门槛
根据新国标,出于道路安全方面的需要,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由20 km/h调整为25 km/h,整车质量(含电池)由40 kg调整为55 kg,电机功率由240 W调整为400 W,并对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进行了强制性规定。直观来看,新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门槛是放宽了,即便如此,这个门槛依然不能满足市场上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胃口。
“我们自己的三个系列产品确实有一款与新国标有一定距离。”小牛电动CEO李彦第一时间对照了新国标,发现他们生产的3款系列车型中,有2款与新国标要求比较接近,但有一款产品属于“超标电动自行车”,“新标准没有出来之前,跟所有其他企业一样,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更多是看现有用户的需求。”大多数消费者此前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挑选的原则集中基于速度、质量,而非安全性能,每小时至少要达到30 km是很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2. 新国标要求新变化
目前全社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亿辆,年产量约3 000多万辆。现行的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于1999年发布实施,制定年代较早,由于当时行业和产品还不成熟,标准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漏洞,也让很多企业在生产中缺乏参照物。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郭永新表示:正是由于现行政策的局限性,很多企业在生产时唯一的指挥棒就是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参照新标准来衡量,市场上大约有六到七成的电动自行车都是“超标”的,“有人测算过大约有60%,即现在生产的大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所以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性的变化。”
这些革命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研发方面,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陈开亚告诉记者,因为现在电动自行车生产线一般都是组装生产,所以生产前端需要重新规划,“这次的安全技术规范本身企业实现难度不是特别大,只不过改变了大家对电动自行车需求认知的变化,研发的时候需要进行调整。”
研发方面变化了,后端的材料、零部件采购、设计等方面相应也需要进行调整。“如果重量上做到符合标准,我们现在的车架是铁的、钢的结构,可能就需要做成铝车架,这样会不会有成本上的提升?也许会有。”李彦说。
根据目前市场上主流车型2 000~3 000元左右的售价,陈开亚简单算了一笔账,新标准出台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大概率事件,这也会相应带来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现在的成本还是估算,单台车增加的成本大概在100~200元之间。”
3. 新国标带来新挑战
新标准中明确,从发布到正式实施,给企业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针对新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应对,有的正在准备新方案,但观望的也不在少数。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表示:“电动自行车关于车速的控制,全行业、产业、界业是有一致共识的,那么关于重量的控制,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说轻量化的车架应该怎么做,轻量化的车架同时也要保持很好的结构强度,这些方面也是提出了一些挑战。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是否全面解决了,这些问题都要想好。”
李彦称:“这是刚刚出的标准,而且还在公示期,所以我们的团队还没有动起来,只是看了一下再开始讨论采用什么方案。”
陈开亚表示:“会按照新国标研发制造我们的产品,根据市场来做提前的准备,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控制、产品销售,这几个环节都会考虑。”
成本的上升是挑战也是机遇。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汪敏燕表示,新规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比例在4%~15%左右,不过,经过最初的阵痛期之后,哪些企业能够尽快适应新标准,先完成转型规模化生产,哪些企业生产成本就有望率先回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她还指出:“新标准实施的初期因为增加了对防火阻燃、车灯、反射器、提示音等硬件的要求,电动自行车生产成本增加的比例在4%~15%左右;另一方面,每款车型的检测费用也要相应增加。随着新标准实施,受相关配套零件厂家增多、采购成本逐步下降、一次性投入逐渐摊薄等因素影响,企业的成本还会逐渐降低。”
随着企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将随之回落。企业经过这种生产方面的革新,不仅对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对整个行业来讲,也将带来新一轮优胜劣汰的角逐,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汪敏燕看来,“一方面,新标准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标准,使有关企业敢于进行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无需担心由于标准的执行不确定性让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另一方面,提升了行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低质量的产品和落后产品产能的淘汰。”
郭永新分析,新标准是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四部门组织电动自行车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最后共同起草出台的,应该说经过了各方面权衡考量,有实际操作的基础,实施后将真正从生产一方堵住“超标车”的出口。但是,应警惕新标准出台后,新一轮市场洗牌中出现恶性竞争,“我们希望企业也好、产业也好,能够提高其附加值,防止恶性竞争。希望规范以后,每个产业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可以有资金再投入到新的研发和升级当中。”
(稿件来源:电动车第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