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8-02-15李汇博罗刚胡昕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通脉化瘀全血

李汇博,罗刚,胡昕

缺血性脑卒中指由脑部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系列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据统计,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180/10万,病死率为15%~25%,已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疾病进展、控制炎性反应及改善神经功能,主要治疗方法为抗栓及溶栓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一定效果。有研究表明,化瘀通脉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可有效延缓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2]。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伤属中医学“呆病”范畴,而电针疗法有助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合成,进而发挥保护神经功能等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为中医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9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中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1)有脑卒中病史者;(2)存在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者;(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合并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4)和研究组(n=7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降血脂、降糖、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瘀通脉汤治疗,组方:黄芪、鹿角片、(生)地黄、玄参各20 g,豨莶草15 g,地龙、川芎、白芍各10 g,全蝎3 g。常规水煎300 ml,早晚服用,1剂/d,连续治疗30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疗法,所用仪器为G6805-1型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分别取百会穴、风池穴、曲池穴、神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穴位并常规消毒,采用0.3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购自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快速进针,采取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施针强度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宜,留针期间每隔10 min以手法行针1次,1次/d,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用BT-300A系列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1.3.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2 800 r/min离心8 min(离心半径15 cm),取上清液并置于-30 ℃冰箱中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3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该量表总分34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5]。

1.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6]。

1.3.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NIHSS评分和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0/74),研究组患者为16.0%(12/7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3,P=0.669,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Table 5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主要动脉暂时或永久性缺血所致,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较公认的发病机制学说为能量衰竭、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凋亡及自由基损伤等[7]。绝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治疗会遗留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不协调等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不便。中医学理论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范畴,其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虚血瘀,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为主要治疗原则。化瘀通脉汤为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方中黄芪、玄参、豨莶草、地龙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流等作用,鹿角片具有活血补气功效,(生)地黄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川芎具有补气通络功效,白芍具有养血功效,全蝎具有清热散毒功效,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8-9]。近年来随着我国针灸技术发展,以穴论治效果逐渐得到临床证实,电针疗法是将电刺、针刺相结合,通过脉冲电流作用于肌肉、神经而引起神经兴奋性传导,进而消除神经纤维水肿及缓解血管痉挛[10]。目前有关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1)化瘀通脉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2)电针疗法可通过电流刺激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毛细血管网扩张,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此外电流刺激肌肉组织还可产生有规律的收缩,进而改善血液聚、浓、凝状态[11]。既往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可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12]。IL-6是反映炎性反应的常见因子,其生物活性较广泛,在脑损伤过程中具有神经保护及毒性等双重作用,其水平异常升高可导致神经元损伤[13]。IL-1β和TNF-α均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衡,二者均参与机体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而减轻炎性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电针疗法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活性而影响相关促炎靶基因表达,进而减轻机体炎性损伤[1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化瘀通脉汤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而电针疗法可促进缺血侧不同脑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促使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神经网络再重建,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

综上所述,化瘀通脉汤联合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通脉化瘀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