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
2018-02-14邓佳
邓佳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火热地进行,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若要与课改精神相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还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因此,合理利用和精心设计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教材当中好的习题我们应该继续沿用,当然我们还可以额外地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习题.
一、充分发挥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作用
现代的教育观应该把数学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应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多长”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笔者按照左边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理一理,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名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主角.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通过猜一猜、量一量、背一背、记一记,不但进一步体验了物体的长度,而且学习巩固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从而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及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所以我们应该将这样的教材内容加以合理地利用,使它们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水平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以满足个性化为抓手,精心设计课堂作业
由于受自身、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无差异的“一版式”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能够因材施教,带给整个社会的发展.
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同时每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促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追求.
三、以课堂延伸为目的,让学生了解生活
在当今的社会中,数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的发展趋势.现今数据已成为重要的一种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具备这样的素养之后,学生要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课标》指出:“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教材所安排的统计活动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如统计男女生爱吃蔬菜的人数,统计班级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或者统计某地某个月份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的天数等等.這些内容,学生熟悉但兴趣不高.学生如此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由于小学生的无意注意高于有意注意,往往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不喜欢机械地重复.因此,每次实践操作不能总是老一套,应循序渐进,使学生不觉得乏味.笔者思考了许久,终于,在一次坐公交的时候看到倡导“告别白色垃圾”的公益广告,笔者马上灵光一闪,布置了以下作业:让学生回家了解每个月家用塑料袋的情况;一学期内每名学生用去的塑料袋数量等.这样的统计既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引起孩子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生活,并可适时地倡导他们要善待地球,保护地球,争做环保小卫士.
四、以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改进课堂作业的设计
作业的评价方式有很多,不只是单一的批“优,良,中,差”或是写一段评语,更不是打一个冰冷的分,它应该是多向的、立体的、互动的.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专门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例如,好的作业可以让大家传阅,并说说他好在哪?自己有哪些不足,可以从他的作业上学到什么?或是写完同桌互相交换检查;小组与小组之间,大组与大组之间都可以.
学生的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有优点原则地大加赞赏,有缺点则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看中学生作业的意识形态,不要一味地追求正确率.
当今的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以致练习不再是单纯地做习题,更不可重复作业,打题海战术.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认真、仔细、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信息、生活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练习设计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达到减负而不减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