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自主探究空间 促进数学有效学习
2018-02-14庞文
庞文
【案例描述】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支儿歌,你们听过吗?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问: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4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师:一直说下去你会说吗?(生接着说)
师:能说完吗?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儿歌的全部内容吗?
小组讨论探究后交流.组1:青蛙嘴的个数与只数一样多,眼睛只数是只数2倍,腿的条数是只数4倍;组2: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2倍青蛙只数2倍只眼睛,4倍青蛙只数4倍条腿,……
师:如果n只青蛙,那么有(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根据生讨论后的回答,师不急于出示答案,而是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板书)想一想,这里的n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自主探究,层层推进
例1 1.大屏幕依次出现1个三角形、2个三角形、3个三角形以及相应的问题,指名回答.
2. 出示:摆( )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 ).
师:你能照上面的样子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在座位上口述,师依次出示答案.
师:还想说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能不能创造一个式子代表上面的所有算式?
3.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小组讨论探究:a×3中的“a”表示什么?在这里它可以是哪些数?“3”表示什么?a×3呢?用这个式子代表上面的所有算式,你有什么体会?想一想,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用这些式子(指用其他字母表示的式子)来表示可以吗?
例2 1.出示题目,小组讨论研究并完成:
(1)我们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80人,五年级比六年级多15人,五年级有( )人;(2)我们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80人,四年级比六年级少20人,四年级有( )人;(3)我们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80人,三年级的人数比六年级多x人,三年级有( )人?猜猜看,三年级可能会比六年级多多少人呢?三年级人数该怎样表示?谁能想个办法把上面同学说的意思都表示出来?
2.思考:在这个式子中,“280”表示什么?“x”表示什么?280+x呢?从280+x这个式子里可以看出三年级人数与六年级人数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比用语言叙述有什么优点?
3.师:在280+x中,“x”可以是哪些數?如果x=10,三年级有多少人?如果x=14呢?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三、联系生活,创造应用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a×c=
2.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践,探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用字母(符号)表示一定的意义?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出示学校平面图,标出体育馆、舞蹈房、教学楼、门房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1)体育馆与舞蹈房相距100米;(2)舞蹈房与教学楼相距a米;(3)教学楼与门房相距x米;(4)门房到体育馆的距离是舞蹈房与教学楼之间距离的3倍.
师:根据这些信息和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总结全课,呼应开头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现在你知道n只青蛙,有(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案例反思】
1.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思考、交流展示的舞台.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不仅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而且大大提高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自主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才是数学课堂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与数学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把问题抛给学生,没有过多地讲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即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大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整节课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联系生活.整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教学过程中又创造、改编教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学习中挖掘资源,练习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从学生生活的社会现象入手,处处都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而独立存在,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