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2018-02-14,,,,
, , , ,
(1.雨花台区兽医站,江苏 南京 210000;2.焦作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焦作 454000; 3.南京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南京 210000;4.南京市动检支队,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具有病程时间短、病死率高等特征,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该疾病尚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就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1 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一种核质巨DNA病毒,在病毒分类中隶属于DNA病毒目、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1]。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感染宿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根据毒力的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中等毒力、低毒力以及感染无临床症状毒株等[2,3]。
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非常敏感,当环境温度达到56℃,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无血清介质中,酸性(pH<3.9)或 碱性(>11.5)环境也可使病毒灭活;许多消毒剂(次氯酸盐溶液、福尔马林溶液、苯酚、碘化合物)可快速杀灭非洲猪瘟病毒。
2 流行病学
野猪、患病及康复家猪和软蜱为非洲猪瘟病毒的长期传染源。病猪的全血、内脏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健康猪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媒介蜱传播3种方式感染。其中将患病生猪与健康猪同栏,会直接导致猪群感染。如果给生猪饲喂含有感染性肉品的废弃物、泔水或使用污染的垫料等则会导致间接感染;受到病毒污染的车辆、设备和衣物也是造成间接感染的重要原因。在疫区,软蜱及其他吸血昆虫,如蚊子和苍蝇等,也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的自然感染潜伏期是5~9 d,表现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等不同类型。急性型发病的猪在最初4 d内体温科迅速升至41℃,身体震颤,共济失调, 随后逐渐禁食、呼吸障碍、喜躺卧,病猪的体躯多处皮肤出现暗红色或蓝紫色出血块;对死亡后的尸体剖检可见肾、 心脏、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亚急性型发病症状类似于急性,剖检时可见淋巴结和肾脏出血,脾脏肿大;慢性型主要体现在染病猪只消瘦,随后出现呼吸障碍、皮肤局部溃疡、关节水肿等症状,剖检发现胸膜黏连、肺部、脾脏肿大等病变。
4 诊断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复杂与猪丹毒、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一些出血性、烈性传染病相似,很难根据临床症状来判断该病症。因此,采用实验室方法对该病进行检测是目前诊断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从实验方法上来讲,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PCR法、检测抗体的免疫化学发光实验、荧光定量PCR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检测抗原的侧流实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
5 防控措施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外地引进的带病种猪、患病家猪、软蜱,泔水、带病毒的猪肉制品为等均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坚持自繁自养,尽量避免从外场引进种猪。如需引进,则需要将种猪饲养在距离猪群100 m以上的地方,隔离饲养观察15~30 d,确定引进种猪健康后方可进入场区。
(2)采用泔水、感染性肉品的废弃物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养殖场(户)应杜绝使用泔水喂猪。注重场内饲料、饮水生物安全。
(3)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重要载体,经常聚集在圈舍、野生动物洞穴、动物经过的道路旁,一旦接触到宿主即可攀附而上,快速积累,很难清除。因此,养猪场不仅要做好环境杀虫,还要做好场内定期驱虫,做好灭鼠、禁止饲养宠物等措施,防止软蜱侵入与扩散。
(4)人员流动是病原重要的机械携带者,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养殖场管理,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严密防止疫病传入。对于在偏远地区的养殖场,要禁止家猪和野猪接触。
6 结语
非洲猪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也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该疾病。养殖场技术人员需要充分认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