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建中汤之我见

2018-02-14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饴糖小建桂枝汤

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为医者熟悉、应用,但仲景其立意究竟是什么?为谁所用?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存仲景原著中共5处应用小建中汤。一为杂病虚劳病篇,二为杂病黄疸病篇,三为妇人杂病篇,四、五为伤寒太阳病篇。历代医家与后世研究者对五条原文解释差异很大,造成对同一首方剂治疗截然不同证候的认识现状。很少有人将其放在同一背景下进行分析、思考。但是,同一个方剂治疗迥然有异的病证是值得深思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同一机制。

1 “建中”的含义

1.1 《金匮》方剂的命名 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以药名命名,如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这类最多。二为以药物的颜色命名,如桃花汤、赤丸等,这类较少。三为以方剂的功能或治则治法命名,如大小青龙汤、大小建中汤、大小承气汤、温经汤、泻心汤、奔豚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头风摩散、排脓汤、排脓散、抵挡汤等。其中,一是动词性质,如温、泻、通、排、抵挡等具有治疗倾向的;二是用动物比喻方剂的功效,如青龙、白虎;三是形容疾病的,如奔豚、四逆等,这类也不少。大小建中汤属于第一种具有治疗倾向的方剂。

1.2 “建中”即“补脾”之异 历代医家大多将“建中”解释成“建立中气”。“中”即“中焦”。有人认为小建中汤出自伊尹《汤液经》,惜原书早佚,无从可考。而记载《汤液经》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所著,手抄本,原书也佚)中所载“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者方。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心二两”。与小建中汤的桂枝三两略异[1]。这就更使人们认定了建中就是补脾。古往今来,此解释几乎说服了所有的人。但是,从仲景全部方剂名称看,没有建上建下,也没有建心、建肝、建肺、建肾,更没有其他相关方名。最为关键的是,结合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及其量效关系,认为是“建立中气”不免牵强附会。审读《神农本草经》中对相关药物功效阐述也很难找出依据。

1.3 “建中”即建立和谐之意 “建中”的“中”为“中和”之意。《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虽然,方中饴糖和中焦相关,但桂枝三两芍药六两则为关键。而“中和”却反映了其本质,符合张仲景的病因学思想(外因致病为主),内外和谐即整体和谐。小建中汤主要针对偏于内外营卫失和,以营阴外泄太过为主,主以调理内外和谐;大建中汤主要针对偏于上下寒热失和,以寒邪偏盛太过为主,主以调理上下和谐。疾病的本质即是“失谐”,“建中”就是重新建立身体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和谐”状态。“建中”,为生命之大本、追求之目标。只有身体“中和”,脏腑才能各得其位,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2 营卫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2.1 正常的营卫与阴阳气血关系 营卫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灵枢·营卫生会》详细地描述了营卫的生成:“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脾胃强则营卫充。关于营卫的生理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在脉外,具有温养全身、防御外邪、调控腠理的功能。卫与气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功能。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正是因为营卫有如此重要的生理功能,故明代张景岳认为:“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气血。”《灵枢·本脏》:“卫在外,营之使也,营在内,卫之守也”,二者相互为用。营属阴,卫属阳。机体内部阴阳双方相互协调和谐,才能正常。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

2.2 异常的营卫与阴阳气血关系 当外邪侵袭,又恰逢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则会出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症;如果外邪侵袭,卫气虚或郁,营气虚,也会营卫失和。尤其是偏于营阴受损、或素体营阴不足,都可能出现汗出过多等症。此时再劳伤过度,则会出现大汗不止等一系列虚劳表现。阴阳血汗同源,大量损失汗液,血液就会减少。营卫失和,不仅出现外感的表现,还能使其内伤。营卫失和,则气血不调;气血不调,则阴阳失谐。调和营卫,不仅治外感,也治内伤。调和在外的营卫即可调理在内的气血。卫不郁则气通调,卫不虚则阴不泄,营不亏则血调和。故调营卫即是调气血,气血调则阴阳和;由于脾胃是营卫化生之源,故脾胃强则营卫充;脾胃虚则营卫亏;营卫亏则易外感。健脾胃则营卫足、避外感。当然,调和营卫更使内外和谐[2]。

3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的关系

3.1 偏于解表的桂枝汤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五味药中,桂枝三两,辛甘温煦,通阳扶卫,开发腠理。最主要的是其开宣肺气,使被郁遏的卫气得以宣发,恢复其正常功能。芍药三两敛阴和营;二者相合,相辅相成又相互为制,营卫同治;生姜佐桂枝散表,又与大枣相配补脾和胃;甘草和桂枝辛甘化阳助卫,和芍药酸甘化阴和营,又可调和诸药。全方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偏于解表。

3.2 偏于治里的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燮理阴阳的基础上,加味甘缓和中、补虚滋润的饴糖,加倍芍药酸苦微寒、和营敛阴,增强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功效。诸药合力,使得脾胃得健,中焦运转,营卫化生且调和,外泄营阴得以遏止且补充,阴阳平调,偏于治里。桂枝汤基础上,一加一增,即由治外感变治内伤。

方中饴糖首载于汉末魏晋《名医别录》:“饴糖,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止血。”《本草纲目》对其记载大体同上。黄元御《长沙药解》:“饴糖味甘……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说明饴糖不仅补脾气,而且益营阴。本身就能敛阴和营益血,又能健脾气而营卫生,间接起到和桂芍协同敛汗和营的作用。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里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医宗金鉴》中有言:“(后世)但知张仲景用桂枝汤治伤寒,而不知张仲景用桂枝汤治虚劳也,若知桂枝汤治虚劳之义,则得张仲景心法矣”,正是强调了张仲景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之法。此方的加减配伍说明外感和内伤关系是密切的,也说明仲景的外因致病说是站得住脚的。

4 小建中汤证的本质

由以上分析得出,小建中汤核心在调和营卫,并通过调和营卫来调和气血阴阳。所治虚劳最具代表性。

4.1 对虚劳的认识 人们大多认为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损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又称虚损[3]。虚劳病是因虚致损,积损成劳,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阴阳两虚的不同。亦有人注意到虚劳是劳伤所致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由此得出对虚劳病的认识:第一“虚劳”即“虚证”;第二“虚劳”皆慢性;第三“虚劳”必须辨出哪脏虚,或阴虚、阳虚;第四治疗原则为补虚。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

第一,虚劳的病因是劳伤过度,即因劳致虚。故不等同于一般的虚证;《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是指过度劳作导致人体耗伤阳气和津液,致使营卫、气血、阴阳失和,气机逆乱。

第二,虚劳有急性和慢性之不同。急性劳伤过度亦可造成虚劳;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小建中汤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还应有大汗出的症状[5]。

第三,急性劳伤不一定造成哪脏虚,但会造成营卫气血脏腑阴阳失调;慢性劳伤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总的机制也是失调。如薯蓣丸证的“风气百疾”。

第四,虚劳的治疗原则乃以调为本,以平为期。

从《金匮要略》第六篇原文来看,虚劳有三,分为体劳、房劳、心劳。凡房劳过度,多称为“男子”,18条原文中有7条谈到。虚劳分为急性劳伤和慢性劳伤。急性劳伤用四首汤剂治疗,慢性劳伤用三首丸剂治疗。当然,七首方剂也只是举例,不是全部。但从中可以看出,仲景认为,因劳所致的虚劳,病机关键即是失调。“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为主治急性虚劳,损失体液过急过多,造成阴阳失和,体劳劳伤太过,治以调和阴阳。通过桂枝的发汗解肌,开卫郁而通阳气;通过倍白芍合饴糖的和营养血、生津缓急而敛阴液。方剂核心在于桂芍配伍,且桂三芍六;配以饴糖且量较大。

4.2 其他病症中小建中汤的使用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为女劳疸未形成阶段。“男子黄”为房劳过度,伤精耗液较重,但未到女劳疸阶段[4]。性质属虚劳慢性劳伤,用小建中汤敛精存液,调和阴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乃营弱而血不足,血不足不能濡养于腹而见腹痛。用小建中汤来养血并振奋阳气,调和气血。外邪侵入,更使不足,故调和内外使之和谐。

《伤寒论》太阳病篇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外感浮取脉涩,为营卫不和,卫不流行,营阴外泄,或素体营阴不足,致使血不足且不畅;沉取脉弦,为血虚不能濡养于腹,筋脉失养则腹中拘急疼痛。与“虚劳里急,……腹中痛”是同一机制,故予小建中汤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而“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意在此证非小建中汤证,实为小柴胡汤证,属邪在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脾胃失和,而见腹中拘急疼痛。治法和解少阳,体现了“和”精神。

有人认为腹中急痛的“急”为寒邪所致,实际上,《金匮》里面形容寒邪所致痛之急,寒疝病用“切”“大寒痛”“上下痛”“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而当归生姜羊肉汤证的“胁痛里急”则清楚点出“急”乃“拘急”之意。心痛最急迫的即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彻,牵引之意。形容痛势急剧而无休止。历节痛为“疼痛如掣”;妊娠腹痛形容为“㽲痛”;产后腹痛形容为“少腹坚痛”。由此看出,仲景文中的急迫疼痛用以上词汇形容,而“急”痛为拘急疼痛,乃营血亏虚不能濡养所致。

《伤寒论》太阳病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素体津亏,患太阳中风证,或汗解太过,伤及营阴,不能养心,除有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外,出现心中悸而烦。故用小建中汤敛汗和营养心,同时发汗解肌,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正符合《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含义。调营卫即是调气血,调气血即益其心。

5 小结

综上所述,小建中汤体现了“和”的中医学精神实质;“失和”是疾病的基本机制;营卫和合是机体的良性状态,是机体组织功能正常的状态;“调和”是中医学的方法论。大部分中医方剂都体现了这一精神,但还应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饴糖小建桂枝汤
小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文天祥与饴糖
最怨的就是你
最怨的就是你
饴糖有什么作用?
游戏惹的祸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