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8-02-14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原溪河镇)兽医站,江苏 淮安 223228)
0 引言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黄痢和白痢两种形式,黄痢多发于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而白痢多发于1月龄之内仔猪,尤其10~20日龄仔猪发病率最高[1]。本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黄痢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严重者可全窝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白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一般低于30%,白痢可影响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育肥期间料肉比升高,经济效益下降。
1 本病简介
仔猪大肠杆菌病在养猪临床非常常见,尤其是养殖环境差,管理不到位的中小型猪场,本病发生的概率更高。母猪分娩后,产床过脏而致使乳房表面粘附大量粪污,这些粪污中含有大量病原,当仔猪吃乳时就会经口感染。仔猪出生后如果未及时吃初乳,就无法获得母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抵抗力差,一旦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就会感染发病。黄痢发病时间短,病情急,一旦发生难以控制,而白痢发病较缓,病程长,多能持续5~7 d,及时用药后预后一般良好。大肠杆菌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几乎所有的养猪国家都有本病的报道,抗生素对本病的控制作用较强。我国规模化猪场对本病的防控较好,而中小型猪场防控较差。另外,我国很多猪场养猪过度依赖抗生素,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性非常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2 流行特征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血清型众多,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大肠杆菌可分为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不同的抗原组合后形成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致病力不同。根据多年的调研数据,不同地区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差别较大,有时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的群体动物感染后的血清型也不尽相同。病猪和隐形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出的粪便会将环境污染,病原散布在猪舍中,当其他仔猪接触后很容易经口传播。大部分仔猪感染多是由于母猪的乳房受到污染,仔猪吮吸乳汁时而感染,少数仔猪是通过污染的脐带而感染的,最终表现全身症状。
3 临床表现
3.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主要发病于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主要表现吃乳量少,无争乳表现,机体消瘦,粪便呈黄色水样,不成型,尾根及肛门处经常粘粪,粪便恶臭,对产床或圈舍地面造成污染,粪便中含有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小片,并带有气泡。 病猪喜饮水,皮肤发白粗糙,后期开始脱水,或出现昏迷,死亡率一般都在70%以上,严重的可能全窝死亡,临死前机体严重衰竭,部分猪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对死亡猪进行剖检,可见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道中充满恶臭的黄色内容物,有时混有凝乳块或血液,肠淋巴结肿大,心脏、肝脏、肾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3.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主要表现感染猪突然拉稀,发病日龄大多集中在10日龄之后,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常常是同窝相继发生,粪便腥臭、糊状或浆状。本病传播较快,感染率高, 死亡率比黄痢低。严重的病猪体温上升,精神不振,畏寒怕冷,粪便常糊肛。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后期表现脱水,吃奶量下降,有时有吐奶。大多数仔猪都能耐过,但如果发病时间较长,最终即使没有死亡,也会由于肠道黏膜遭到破坏而造成食物消化吸收不良,最终演变为僵猪。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猪整体消瘦,皮肤苍白无血色,严重脱水。胃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黏膜脱落,有时能发现溃疡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如果出现混合感染则病理变化会更为复杂。
4 诊断
通过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能对疾病有个初步诊断[2],确诊还需实验室辅助诊断。用无菌棉签蘸取肠道内容物,置于灭菌小试管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振摇,将振摇过的生理盐水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和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37℃恒温条件下培养24h,如果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兰琼脂上长出表面有金属光泽的菌落,则代表有大肠杆菌,但这些大肠杆菌不一定是致病菌。继续对这些典型菌落进一步做生化鉴定,常用的生化鉴定指标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吲哚试验、产硫试验、产酸产气试验、鸟氨酸试验、半胱氨酸试验、三糖铁试验、接触酶试验等,将生化结果对照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即可判定菌的具体类型,从而判断其是否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PCR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通过设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料组织中的核酸成分进行循环扩增,如果最终成功扩增获得了大量目的基因,则代表病料中含有致病性大肠杆菌,从而鉴定出致病菌。
5 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从管理、消毒和肠道保健3个方面着手做工作。
管理主要针对养殖人员和助产人员的管理。母猪临产前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打扫,产床表面粘附的粪污用水彻底清洗,养殖人员进出猪舍一定要消毒,仔猪出生后第一时间让其吮吸初乳。助产人员在母猪分娩时需要守候,乳房用0.1%的温高锰酸钾水或苯扎溴铵溶液清洗消毒后再让仔猪吮乳。如果猪群中发现有可疑病猪,第一时间隔离,地面不成型的粪便必须及时清理,污染区域洒石灰消毒。 不同批次的猪禁止混养,发生过疫情的猪舍在猪统一出栏后,对整体环境彻底用火碱溶液消毒,且空舍至少半月以上再进猪。
消毒主要是针对环境进行消毒,新洁尔灭、碘制剂、煤酚皂等对大肠杆菌杀灭作用较好,对人和动物的刺激性弱,使用安全,可用于带猪消毒。如果产床或圈舍环境中发现有黄色或灰白色稀粪,务必第一时间观察,找出可疑猪将其隔离,地面清水冲洗后再用过氧乙酸溶液或来苏尔水喷洒,防止健康猪感染。所有进出猪场的车辆和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消毒,过道门喷雾消毒时间不能低于40 s,车辆进出时确保消毒池中的消毒液完全将轮胎浸泡。疫病流行期间禁止一线养殖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进出生猪交易市场。
肠道保健以微生态保健为主,建议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配合的复合型添加剂产品。益生菌以乳酸菌、酵母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为主,益生元则以寡糖为主要成分,重在培养肠道内在微生态平衡。长期使用微生态产品保健的仔猪,其肠道内壁会有大量益生菌定植,此时即使发生大肠杆菌感染,由于肠壁有大量益生菌的存在,大肠杆菌无法侵袭,能最大程度减少本病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微生态产品较多,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单一产品销售全国,临床使用时,一定要选择从猪肠道中分离的益生菌,这样可以避免种属差异性带来的效果差异。另外,尽量选择大厂家的产品,益生菌数量一定要大于109个/g,数量不够也会影响微生态的使用效果。
6 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好药物[3],如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硫酸粘菌素等都对大肠杆菌敏感,这些药物口服后吸收较差,在肠道中浓度高,对大肠杆菌杀灭作用强,一般用药后24 h之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抗生素治疗本病时,在疾病发生好转后可减量使用药物,因抗生素不但能杀灭有害菌,还会对肠道中的有益菌产生影响,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二重感染。本病治疗康复后建议再使用1周的微生态制剂,以便对肠道内环境中的益生菌进行补充,由于益生菌能分泌黏膜修复因子,能及时将肠壁细胞修复,从而利于后期饲料的消化,从而降低对生产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