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慕课在全民艺术普及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2018-02-13张梦宇
张梦宇
摘 要:慕课作为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以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对接社会教育,承载了新时代全民文化教育的任务,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章简述了我国慕课的总体发展情况,总结了目前我国慕课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及课程类型,指出了我国慕课发展的短板,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未来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2-0080-03
关键词:慕课;艺术普及;社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1]在习总书记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迎来了新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
1 我国慕课的总体发展情况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能够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对接社会教育,承载了新时代全民文化教育的任务。慕课作为开展大规模网上教育和互动的载体,降低了公众进行再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门槛,拓宽了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渠道。自2012年以来,慕课技术在教育领域异军突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井喷式发展,因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作“慕课之年”(The Year of the MOOC)[3]。此后,我国也紧跟慕课发展的步伐,各重点高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在线课程,并以高校联盟的形式达成在线课程互认。网易等互联网公司也与国内外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引入优质慕课,推出线上教育平台。2015年,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的印发,以我国高校为建设主体的慕课平台,纷纷本着“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逐步完成高速发展[4]。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初,我国已有200余门慕课在国际知名课程平台发布,慕课总数量跻身世界首位[5]。
2 我国慕课的受众和课程的主要类型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72亿,较2017年年末增加1,668万人,增长率为10.7%,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1.4%,与其他互联网应用横向比较,呈现较高速的增长态势。其中,20—39岁的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占我国网民总数的52.6%[6],而他们也是对教育最有兴趣的主力用户[7]。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慕课内容细分市场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如:语言教育、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育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领域较为热门,纷纷获得高额融资,发展速度也最快,而艺术和人文领域则少人问津。我国目前的慕课教育大多是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与其相关的教育,较少顾及职业教育,而涉及兴趣教育的慕课更是乏善可陈。究其原因,这是由用户行为动机驱动的,如:在职人员由于需要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因而更加偏好技能教育类课程;在校学生为了弥补自身学习的短板,或为了应对升学、考试等而选择K12、STEM和语言类课程等。
3 我国慕课发展的短板
人文社科类课程,特别是艺术普及教育类课程多是由于用户一时兴起才参与的,同时由于价格的原因,导致用户缺乏黏性,因此也较难得到教育机构的关注和开发。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显示[7],在教育部认定的490门精品在线课程中,人文艺术类不足20%,且多为鉴赏类,主要是普及理论知识和经典,并不重视实际操作。
由于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叠加的双重影响,我国农村网民和中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获取艺术资源的需求日渐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界限开始模糊,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逐渐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网民的城乡差异日益缩小。目前,农村网民规模占我国网民总人数的26.3%,总数已达2.11亿;网民中40岁以上的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其中40—49岁的网民群体比2017年12月提高了1.9个百分点[8]。农村网民和中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职业技能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对娱乐和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精神需求逐渐凸显。同时,网络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获取教育和娱乐资源的成本,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学习和掌握以往接触不到的艺术门类。
4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发展前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勇担重任,积极发挥作用,填补全民艺术普及教育慕课资源的空白。目前,国家数字文化网和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的“在线培训”栏目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首个专门提供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免费资源的在线平台。“在线培训”具备师生互动、课程管理、判卷颁证等基本功能,支持电脑、手机APP、微信等多终端、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同时引入“试听”机制,帮助慕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课程来源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作为管理机构,除通过公开招标、从商业慕课制作公司采购资源外,还利用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由各省市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发挥专业特长和师资优势,制作并维护富有当地特色、弘扬中国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2017—2018年,我国已有19家公共文化机构承接了27门慕课的制作与运营,其中既有诗词、书法等国学课程,又有广绣、五禽戏等地方特色非遗传习实践课程,还有武术、广场舞、手机摄影等课程。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还将与中国文化馆协会合作,引入音乐创作、合唱指挥等更多专业的慕课教学。
5 结语
目前,我国主流慕课平台上线的艺术教育课程多为理论鉴赏,而各地文化(群艺)馆的艺术普及课程更偏重线下面授。因此,慕课平台引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参与慕课制作,可将艺术普及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以准入的低门槛吸引初级用户,使他们能够迅速上手操作,充分带动中青年网民群体;打破中老年群体想进入文化(群艺)馆或老年大学学习但受时间、场地和名额等的限制,指导其开展个人喜好的艺术学习,创作富有生趣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通过时下热门的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重塑文艺惠民、利民、便民的新形象,创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新天地,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9.
[2] 柳斌杰,雒树刚,袁曙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45-48.
[3] Pappano,L.The Year of the MOOC [N].The New York Times,2012-11-02(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8-04-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 56/201504/186490.html.
[5] 柴葳,焦以璇.数量居世界首位,5500万人次选学:我国慕课建设步入世界前列[N].中国教育报,2018-01-16(01).
[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5-0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EB/OL].[2018-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801/t20180112_324478.html.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