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多方共建
2018-02-13苏芮
苏芮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按照课程设计要求,每学期研学旅行累计时间小学生4-5天,初中生5-6天,高中生5-7天。学校、服务机构、基地(营地)在研学旅行的课程链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者如何分工合作,侧重点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效果。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力量构成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基地以及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三个方面。其中,学校是开展课程的主体,基地是载体,旅行社是联系主体与载体之间的桥梁,学校与基地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两端。
1.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体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这就决定了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中小学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的研学主题,在课程建设上具有主导权。学校根据学生拟定的研究主题,选择适宜的出行路线和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教育行政部门则是课程实施的保障方。
2.基地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载体
研学基地是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旅游载体和平台,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落脚点。根据作用,可大致将基地分为阅历提升类、心智成长类和技能提升类;根据内容,可分为传统文化类、自然环保类、人文艺术类和科技实验类等。不同类别的基地,针对自身特点深入开发课程,成为类别中的“点”,供有同样课程需求的学校选择。
3.旅行社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桥梁
旅行社或研学服务机构是联系参加研学旅行学生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更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桥梁。单一的研学基地作为类别中的“点”,并不一定能满足学校对所选主题的探索需求,因此,学校会根据主题选择一系列研学基地,从点到面,深入研究性学习。点与点之间,就需要旅行社作为桥梁进行连接。旅行社应根据学校所确定的主题,充分了解研学基地课程,帮助学校梳理合适的研学基地路线,并在行程设计上具有逻辑性,既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由浅入深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
二、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的各方职责及重点方向
1.学校重点在于建设研究型课程
学校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课程的内核在于实体课程的构建不能仅限于专题研究活动课程,其结构应当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据调研显示,学校目前缺乏对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正确认识,易将研学旅行与夏令营、春秋游混淆,并不认为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导,寄希望于将课程设计和组织策划交给旅行社或基地负责。研学旅行虽是把课堂从校内转移到校外,但学校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不能将责任简单推给研学基地或旅行社。研学旅行,其本质是研究性学习,旅行只是达成学习目的的手段。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应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整体规划研学旅行线路,让研学基地和旅行社的相关课程服务于学校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补充。
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旅行的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是学校课堂的优势,经验性学习则是现行课堂教学的缺陷。研学旅行课程,改变了课堂固定时空的特性,使学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去获取经验性知识,在学校研究型课程的精心设计下,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将经验和实践材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与课堂习得的系统性知识进行整合,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旅行的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
把书本上的逻辑论证和旅行途中的历史叙述结合起来。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经过了非常严谨的逻辑论证呈现出来的最终结论,其本身具有足够的科学性,但缺乏一定的探究性。研究旅行课程,在脱离预设结论的空间进行授课,结合情境,可对书本概念的探索史、发展史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历史过程中呈现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道德,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取得的成就和遗留的问题都值得学生了解和深思。
把课堂接受式学习与旅途中问题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接受式学习是传统课堂将已验证的知识快速、高效、系统快递给学生的一种方式,而探究式学习则是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设想,逐步摸索,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研学旅行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行前通过学校导师的辅导或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校讲座,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旅行中结合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运用新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2.基地重点在于建立实践体验课程
研学基地重点在于建立实践体验的课程,区别于学校传统课程,是能让每一位学生观察、参与、体验的实践课程。据调研显示,愿意参与研学旅行市场的基地很多,景区、公园、公司、手工坊、果园等都在积极准备。有不少景区以风景优美、接纳人数多著称,但若缺乏为学生提供的实践体验课程,也无法成为研学基地;而有些场所,如中科院的实验室,若愿意向学生开放,即便只能容纳45人左右,也将是非常有价值的研学基地。因此,基地绝不仅仅是旅游景区的代名词,而是有实践课程的校外课堂,课程始终是基地评定的最重要因素。
基地课程的建设,相对学校而言,范围小,程度深。基地需要发挥其专业性,如科技公司开发人工智能的体验课程、农业基地开发农耕农作的体验课程等,基地课程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必须足够深入,符合对应学段学生的认知和应用需求,并具有特色。学校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及方法,研学旅行在开阔的空间下有利于学生进行应用研究。学校导师在研学旅行中,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基地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受并了解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还可以结合新高考涉及的生涯规划,让学生提前参与职业体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生涯规划。
3.旅行社研学课程建设重点在于逻辑联系
旅行社是联系学校和基地的中间方,旅行社课程也是学校课程与基地课程的中间方。据调研显示,市场上的“研学”“游学”旅行,旅行社的课程建设反而走在学校和基地的前面,往往由旅行社占课程主导,帮助学校实施课程建设或代替基地进行课程指导。
实际上,在学校和基地严格按照研究型課程实施的情况下,旅行社课程的重点是课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课程本身。旅行社的课程建设应该是梳理并厘清学校课程需求与基地课程供给之间的联系,并为学校课程推荐适合的基地及研学线路,让学生在学校课程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体验基地课程。旅行社应发挥其所长,在组织管理、空间移动、路线设计上为研学旅行提供助力。如今,旅行社的课程建设已经走在了学校和基地的前列,其运作多年的实际经验可以为学校和基地提供参考,也应更进一步打磨旅行路途中的研究性学习。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是多方共建的研究实践型课程,其建设、衔接、运用都将面临考验。在学校的主导和市场的运作下,三者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形成合力。例如,学校与基地可进行研学课程共建,基地与学校结对,量身定做适合该校学生的研学课程,如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与后襄河公园经过三年的共建,共同打造了“四水”研学课程,学校与公园联动,形成可推广的武汉研学模式;旅行社与基地进行研学课程共建,打造同一主题下的系列基地课程,将单一主题做成精品,供学校选择;旅行社与学校进行研学课程共建,将丰富的游学组织经验传给学校,帮助学校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主导角色,协助学校共同建设研究型课程。只要学校、服务机构(旅行社)、基地(营地)在研学旅行的产业链上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有趣、有价值的课程,提高开展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