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若水 行千里
2018-02-13陈赤男
陈赤男
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一直以来,学校坚持静心育人,形成了独有的“水滴文化”,开发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水滴文化”校本课程,致力于让“每一颗水滴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笃学、志远、雅趣”的优秀品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我校在进行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时, 充分利用武汉市独有的地域特色(“千湖之城”)和科技文化资源等,运用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教育方法,让学生感受武汉的历史厚重、文化悠久、科技领先、人文丰富、兼收并蓄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善若水 行千里”的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我校的“善若水,行千里”研学课程,让师生自主选定旅行专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它呈现了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研学课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根据先贤经典,结合学校“水滴文化”,我们从“居善地、心善渊、感善念、与善仁、动善时、事善能”六个方面来开展研学活动,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水滴文化”校本研学课程。
研学资源以挖掘武汉城市资源为主。由于我校87%的学生为随迁人员子女,他们随着父母来到武汉,首要的是要了解武汉,融入城市生活,从而爱上生活的这座城市。因而,我们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武汉地区一切可能用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资源、场景条件,进行广泛地考察,重点评估这些资源对于研学活动的适用性、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在实践探索初级阶段,我们立足武汉本地及周边的资源。
坚持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学校从“居善地、心善渊、感善念、与善仁、动善时、事善能”六个方面来开展研学活动,并以此为研学课程培养总目标,学校相关教师在对研学课程目标深度解读基础之上,分解制订学段目标,科学整合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并融入体验式主题探究式活动,兼顾任务型与体验性内容。研学课程突破了学科课程的界限,融多种学科于一体,将研学主题相关的课程内容交汇在一起。
课程内容体系模块化。我们坚持研学课程在丰富的真实情境中产生,基于学习场所的开放性、学习生成的不確定性,构建了以“行前导课—主题体验—主题分享—生成评价”的研学课程模式,根据各年级的学生培养目标,以“思考、阅读、体验、探究、分享”为基础模块,突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等主题,保证在研学课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真正做到用心去感悟、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
研学课程的整体建构
“善若水,行千里”研学课程遵循课程建设与编排的要素设计原则,即从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课程整体建构。
制订课程目标。以学校“水滴文化”为指引,“水有六善”为依托,学校统一规划,针对不同年级,细化每个年级研究的主题、研究方式、研究内容、课后延伸、成果汇报。具体如图。
确定研学活动主题。在长港路小学,教师和学生是研学课程主题选择的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年段要求,结合资源特色进行自主选择,学校列举的研学基地只是一个参考,师生可以选用,也可以在此之外自行选择。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学路线,研学主题一旦确定,则由教师团队进行研学课程研发,合作实施。同时明确每位教师的任务分配与角色承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明确教学条件要求。研学课程要求学生将书本、教室里获得的各种知识进行整合,是促进学生横向融会贯通的最好方法,具有综合性、多目标性,因此教师团队要进行学科的整合。例如在参观华中科技大学时,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下,学生与同伴共同制作机器人。又如在参观武汉植物园时,需要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植物分布图和笔记大自然等活动,教师团队中便邀请了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认真绘画。每次研学活动前,教师都要准备课程附件资料。每个主题课程都需要一些辅助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为行前导课或主题体验环节使用,此外还要学校后勤团队的教师,提供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具设备,考察场地条件,安排保卫人员、与资源方协调配合等。
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这是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任务,是课程内容与过程的细化安排设计,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以三年级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主题研学方案为例。
研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断修改:初稿——教师备课演练——教师团队修改——部分学生上课试课——教师团队修改——学生正式研学—资料完善修改。每次活动结束后,还要通过作品、照片、视频、小报等形式对研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实现“为了成长”的评价。在研学课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丰富的情感熏陶,还要把研学过程中搜集到的感性信息,转化成理性信息,而这一复杂的转化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不可少,这也是研学活动的重要训练目标。为此,我们编写了学生研学任务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设计可爱版面美观,形式活泼,操作性强。任务单不仅是学习过程当中的活动指南,更是分享成果的汇报。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