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教育的西陵行动

2018-02-13罗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陵区市民校园

罗莉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西陵区提出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全域动员、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行动体系。

西陵区的校园生态,亮在环境中,活在课程中,建在制度中,美在行动中,探索中努力打造校园生态教育的“西陵蓝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西陵区,探秘学校生态教育的密钥吧。

首设“生态市民日”,掀起校园生态文化创新之举

西陵区是全国首个设立“生态市民日”的县市区。从2017年开始,西陵区将每年的6月2日定为“生态市民日”,倡导人人争当生态市民,时时参与生态建设,处处形成生态环境,扮靓绿色生态美丽家园。

让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西陵区学校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打造生态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遵循自然、和谐、平衡等生态原则,追求校园环境的生态美,让校园承载生态文化精神。

宜昌市实验小学在进行文化设计时,绿化面积达到了校园面积的30%。同时,提出了“四园九景”的景观文化方案,种植了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使学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小九景之——上善洲取之“上善若水”,它象征师生品格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刚柔相济、德才兼备、内外兼修。上善洲的水是循环利用的,既增加了环境的美感,又达到了生态节水的目的。学校的楼道文化就是“废物再利用”。学生将废旧的碟片、饼干盒、茶叶盒搜集起来,制作成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既美化了校园,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在“百草园”中,科学课老师通过“树牌”向学生讲解自然知识,美术课老师指导学生观景作画获得美的享受,校本课“鲁班工坊”的孩子们则亲手制作“木质鸟窝”为小鸟搭建一个新家。校园的每一处景都成了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学校文化”。

让生态文化生发校园文化,成为一块独特品牌。西陵区学校近十多年来营造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文化品牌,凸显各校的文化特色。一些学校将打造个性生态校园定位为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其成为师生健康成长与自由发展的生态乐园。西陵区的桃花岭幼儿园就积极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注重经营本校生态文化品牌。在生态文化创建方面主要从公共环境、班级环境、精神环境三个层面来整体规划和有效融合。公共区域突出绿色生态、灵动有序;班级环境突出区域创设、自主管理;精神环境呈现温暖和谐、开放共享。园里充满童趣的生态小景,生态绘本馆、班级生态主题画墙、家园共创“变废为宝”作品、电子屏滚动播放“生态文明随手拍”视频、树上悬挂孩子们的生态心愿卡,处处尽显生态之美。精神层面主要从生态好习惯培养开始,“生态好公民公约”入脑入心,“美行宝贝”与孩子如影随形,在润物无声的“美行教育”中含苞绽放。让生态文化沁润,让环境沃土说话,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化作桃幼的共同行动。

打造生态西陵,从校园生态文化的浸润开始。如今,西陵区已形成了全域全校全生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天地人校,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西陵校园曼妙展开。

首创《生态好市民》课程,催生建构校园生态课程实施之策

西陵区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彰显年段特征且以生为本的《生态好市民》课程,是首创的全国首套中小幼生态教育系列校本教材。此教材立足于对学生和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教育,传授生态知识,启迪生态思维,掌握生态技能,养成生态习惯,培育生态文化。

全区各学校、幼儿园以《生态好市民》教材为重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校园生态教育的落实。为了更好推动生态课程的实施,区教科院牵头积极探索课程实施举措。

立“意见”,明方向。区教科院出台《关于实施<生态好市民>校本课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为综合实践课程,即包括“内容上的综合”,集“理念、知识、技能、习惯”为一体,即通过课程实施,学生能了解基本的生态知识,掌握必备的生态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态理念。还包括“学科上的整合”,建立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并对相关学科相关内容进行再加工后形成的跨学科课程。“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是开设本课程的终极目标,并将此课程统筹安排,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此“意见”的出台,是学校实施生态课程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有利于引导教师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素养的培养。

建“中心”,明路径。西陵区教科院成立了《生态好市民》课程研究中心,组织开发课程资源包,包括教学目标、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资源链接、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落实教师专业培训,进行课程实施研讨交流活动,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们在备课中理解精神,贯彻落实设计理念;学习钻研,研讨完善教材体系;整合资源,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明确方向,坚持巩固学生立场。生态课程在研究中丰富,在实践中完善,使它在学校生态教育中真正发挥主阵地作用。

创形式,明策略。在课程实施中,各校积极发挥能动性,大胆探索出“课堂教学+實践体验”“学校+基地”等教学形式,构建生成基本模式与教学策略。如将本课程实施与相关学科内容整合,进行跨学科教学,走进校生态园现场操作实践,融生态、科技、创意、技术为一体,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如将本课程教学和德育生态主题活动整合,走进校外生态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参观生态企业、生态植物园、现代垃圾处理场等,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促进校园生态教育建设。再如开发生态特色课,“生态校园·手绘井盖”课、“酵素是个宝”环保课、生态空间设计创意课等,拓展生态课程。

生态课程的实施,使校园和谐有序、奋发有为、创新有成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使孩子和同伴、和老师、和家人、和社会、和大自然因爱共生。学校对生态课程的理解绝非一册教材、一纸教案和一堂授课,那是孕育幼儿成长的一棵生命之树,如果学校足够智慧、足够深掘、足够拓展,那么生态教育将随着课程的实施而成就教育生态。

首建生态教育评价体系,助推校园生态文明创建之行

西陵区通过“区级——校级——班级”三级评价系统的建立,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创建。评价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引导,全方位营造生态育人环境,把绿“种”进孩子们心中。

区级评,树标杆。一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组织《生态好市民》录像课大赛,中小幼各学段教师积极参赛,组织专家评出了一批优秀录像课,作为样板下发学校指导生态课程教学。同时,区教育局对学校生态教育情况一年一评价,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之中。

学校评,重引领。学校每周开展“生态之星”“环保小卫士”“就餐文明小名星”“美行宝贝”的评比,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想获得的荣誉;每周节能环保“最美班级”的评比总会受到老师们的特别关注。通过周评,评出示范。同时,学校课程处督导、检查、评价生态教育落实情况,评价结果作为学期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幼儿)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

以赛助评,促创新。西陵区通过开展“生态环保创意大赛”“废品变新衣,环保时装秀”“环保课本剧展演赛”“争当生态市民,共建绿色西陵”主题文学创作大赛等活动,既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又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既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又促进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承者,生态治理的践行者,生态保护的推动者,共同努力构建“全员、全域、全天候”的生态好市民建设格局,实现“做生态好市民”的育人目标。

以宣导评,鼓实干。在“西陵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生态教育微行动”专栏,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及时播报我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在生态建设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对实干创新的学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全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美丽宜昌,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将生态文明理念延伸到家庭、社会,推动全市人民生态文明素养整体提升。西陵教育人将带着爱与责任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教育的新篇章,为西陵区、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西陵区市民校园
贺宜昌市西陵区诗词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闭幕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宜昌市西陵区创新举措开展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