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的守与得

2018-02-13付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陵区诚信作文

付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诗谈到了人生三境界,概言之三字足矣——立、守、得。即以立为本,以守为程,以得为果。立,是教育的的起点和根本;守,是教育的改革和历程;得,是教育的收获和成果。梳理西陵区中学语文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几件事,更深切地感受到“守”最为漫长和艰难,它不仅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还需要有相信自己的定力。只有挺过“守得住”的过程,才有水到渠成的“得”。

守住经典重心,得人文教化

十年前,西陵区初中语文教师就认识到得阅读者得中考,2008年在市教研员李祖贵老师的带领下,全区开始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中学语文经典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评价研究”。研究中我们不贪多求全,每学期围绕教材的知识训练系列和价值目标系列,有所侧重地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学生从“读什么”(阅读内容的选择)、“怎么读”(阅读策略的点拨)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在阅读上,坚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坚持站在学生角度选择经典内容,用经典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一是课内阅读以教材上的课文为根基,汲取每篇经典课文中的精华,带领学生落实重点字词、积累雅词美句、背诵诗词名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如五中在汉字品鉴中寻找经典阅读教学的突破点。即推敲一字,读懂全篇。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热爱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将整个课堂的构思聚焦于一个“和”字,从汉字构字的角度,以它的两层含义“心声相应”和“相依相从”为突破口,设计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另外,《信客》中的“信”,《散步》中的“孝”,《三峡》中的“趣”,《答谢中书书》中的“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观潮》中的“伟”,《湖心亭看雪》中的“痴”等,都可算得上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是课外阅读则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读与教材链接的经典作品,读培养品格情操的经典作品,读有益心灵成长的经典作品,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宜昌市九中在七年级伊始就开出了《九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史铁生自选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红星照耀中国》《月下清荷檐下猫》等,并在每层楼做了阅读书目的宣传牌。学校还专门在六楼设立了三个流动阅览室,七八九年级各一个,并购买几千册图书供学生阅读。学校每周给各班安排一节阅读课,要求语文老师带学生去阅览室阅读,并且未读完的内容自己在家里买书或借书读完。阅读时,大家要遵守规章制度,填写《读书卡》。在一个学期读完后,教师要上交本班《读书卡》。学校再根据阅读质量评选出最佳阅读班级和班级阅读之星。

经典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做已然有了十年,这期间我们不仅提高了阅读品位,丰饶了学生的精神原野,还引导学生养成了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品得甘之如饴的读书妙趣。再看现在统编新教材对名著阅读的种种要求,各地对名著阅读的研讨重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西陵区研究经典阅读的路走得很对,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守住读写共生,得思维开拓

阅读是扇窗子,它让我们总能看到世界的精彩;作文就是面镜子,揽镜自照,它让我们不断认识、调整并塑造最好的自己。因此,近五年来西陵区一直坚持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共生的策略,在写作教学中拓展思维训练,提高作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作文素养不仅仅指作文的能力,还有做人的高度。

2013年,配合经典阅读教学的研究,西陵区开始了作文教学的专题研究,要求各学校确定具体的研究专题,有“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写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运用语文教材文本阅读指导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等。意在引导学生从“写什么(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怎么写(写作技巧的总结)”两方面打破写作困境。

一是写作遵循“诚实、正确、用心”的选材原则,将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用作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读过的书籍、文章等,用作间接材料。提倡学生及时积累平时生活中的真实,打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镜子”。如四中的作文教学以片段训练为切入点,形成了“最”系列片段、成篇作文特色训练,要求学生每天选取当天真实发生的最有感触的,如最开心、最难过、最感动、最沮丧等素材写入小练笔,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周末从这一周五篇“最”练笔中选取一则最有感触的素材,加入细节描写和适当的想象,扩充写成“最”周记,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是在写作技巧的教学方面,我区各校基本形成了读中教写及在写中教读的课堂读写实践范式,即以写促读、以读探写、读写共生。如东山中学打通教学中的读写环节,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参考空间和营养补给,形成了一系列作文教学新课型,有“类文仿写课”“写作技巧借鉴课”“读写结合课”“创新思维写作课”。如在“读写结合课”中,教学《散步》,先通过抓核心词、思关键句、详主体段、略辅助段、明全文结构的导读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课文的基本框架,较好地理解中考作文评价中的“主题鲜明、材料精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一类文要求,再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隐点、略点、续点、感点、连接点、争议点等,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补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片段训练,激活学生直接和间接聚集的经历和感悟,较好地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区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跳出了过去作文思路平庸、老套的泥潭,作文教学已逐渐达到“随文展开,随机链接”的境地,写作视野拓展到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作文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为更好地展示学生作品,很多学校创办了校刊,如《雏凤》《巴楚文苑》《涉江文学》《清泉》等等,这些作品滋养着全体师生的写作世界和情感空间,这是对坚守最美的注脚。

守住多元实践,得能力生长

这些年来,我们一方面坚持向“内”使劲,在“学得”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坚持向“外”用力,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在“习得”上做文章。因此我们围绕“做什么”(活动性质的定位)和“怎么做”(活动形式的创新)两方面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是本着“教材内容我选用、教材内容我改用、教材内容我补充用”的原则,做实教材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八上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是强调诚信的。老师就围绕“信”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古代关于“信”的论述,认识诚信的价值,在生活中践行诚信的美德;通过引经据典话诚信、环顾身边思诚信、班级演讲说诚信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这些活动都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发展语文素养,又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放宽活动的时空,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滋养语文学习,带领学生开展更加多元的活动。如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结束了,但“读书”的话题没有终止,很多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放宽了读书的时空。如每天早自习用20分钟进行“朝读经典”活动,让学生对经典熟读成诵;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广播电视台录制经典诵读节目“一起读吧”,有时甚至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一起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名人家书、诗词歌赋等;结合近期的热点话题,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并提出明确的觀看要求:每天摘抄并背诵视频中的一首诗,模仿开展班级诗词大会;通过召开“悦读节”“最暖心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或开展主题阅读、主题写作等。

这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能力的培养,是要学生“会学”,而不单单只是“学会”。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任务或活动中把听说读写能力具体化,引导学生从“学”语文到“用”语文,并在“学得”和“习得”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就是坚守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教育从来没有所谓的终南捷径。未来,西陵中学语文人将会坚守教育的本心,与时俱进地用好新教材,让语文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西陵区诚信作文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贺宜昌市西陵区诗词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闭幕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宜昌市西陵区创新举措开展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