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革命,从坚守学生立场开始

2018-02-13徐琴廖贵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幻象火炉安徒生

徐琴 廖贵艳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精致准确,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有条不紊,没有任何“意外”。学生则被当作“牵线木偶”,回答着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思考:学生到哪儿去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否有人了解过他们的学习困惑,在意过他们的学习需求,倾听过他们的内心想法?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坚守学生立场,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笔者将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坚守学生立场的具体做法:

分析学情——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大多数学生很小的时候都已经读过,都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可怜。如今,面对已经六年级的他们,应该教些什么呢?如何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呢?

笔者对全校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与分析。学情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调查题目是:这篇童话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学生不懂的问题,多集中在三方面:82%的学生提到幻象与现实部分,认为作者一会儿写实,一会儿写虚,读起来很模糊。61%的学生不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76%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小女孩死时嘴角挂着微笑?

通过学情调查与分析,笔者了解了学生的困惑点与障碍点,最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品析小女孩五次划亮火柴的描写,体会幻象与现实结合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安徒生童话于悲惨命运中传达出的美好和希望。聚焦此目标的课堂实施中学生参与度高,困惑点得以突破,求知欲得到激发。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留给学生的是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关注课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会“旁生枝节”。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将教学重心下移,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了一个大问题:请你先读描写幻象的句子,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一写。再读描写现实的句子,通过对比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了这样的困难:他们读着描写幻象的句子,却不知道如何去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面对这样的课堂状况,笔者没有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而是及时调整了课堂策略:以第5段中的幻象描写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展开想象,先通过教师的深情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再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的脸、手、表情、眼神、动作等。有了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学生的想象力被极大激发,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精彩的回答——

生1:我仿佛看到小女孩的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她感到很舒适。

生2:我仿佛看到小女孩拿着火柴,闭着眼睛,把手伸在大火炉的面前,一会烤着手背,一会烤着手心,很舒服的感觉。

生3: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坐在火炉的面前,显得非常享受,嘴角有淡淡的微笑,很甜蜜。

生4: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坐在烧得旺旺的火炉面前,僵硬的手变得红润起来了,她的嘴角漾起美丽的微笑。

生5: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坐在火炉面前,不住地烤着手,搓着手,脸上有陶醉的笑容。

在这堂课中,笔者正是因为坚守学生立场,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学习状态,毫不犹豫地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才能有这样让人惊喜的表现。

对话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笔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一位学者在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认为,童话中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小女孩美好的幻象,这种“美好”与“悲惨”是矛盾的,建议删掉这些美好的幻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生1:我同意删掉这些幻象,这些幻象不能帮助小女孩摆脱死亡的命运,写了也没用。

生2:我不同意删掉幻象,安徒生写这么多幻象是为了衬托出现实有多么的残酷。

面对这样不同观点的思维碰撞,笔者意识到,这是最可贵的、蕴藏智慧、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教学资源。笔者没有进行任何评判,只是提醒学生结合文末写到“小女孩嘴角带着微笑死去”而深入思考。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学生有了新的思考。

生3:我不同意删掉幻象,虽然说小女孩在现实中一无所有,但她的幻象却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缺失。

生4:我不同意删掉幻象。虽然说幻象是虚假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幻象给小女孩温暖的话,那她就更加绝望了。

生1:现在,我也认为不应该删掉幻象,虽然幻象不能帮助小女孩摆脱死亡的命运,但是她有了这些幻象,死而无憾了,她是带着美好离开这个世界的。

生5:我来补充这位同学的发言,我也不同意删掉幻象,小女孩虽然死去了,但她的心中永远不放弃对美好和希望的追求,我真佩服她。

生6:我不同意删掉幻象,安徒生爷爷写这些美好的幻象,是让我们读者读了内心不那么难受,还留有希望和憧憬。

在这场讨论中,学生无疑是主角。笔者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他们不仅能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还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甚至是对人生的思考。

走进人物——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初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都会感受到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前夕,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的双脚已经冻得发红发青,却始终不曾卖出一根火柴。由于饥寒交迫,小女孩只好一次次划燃火柴取暖,最后冻死在了距离火炉、烤鹅、圣诞树一步之遥的地方。

大多数教师在教这一课时,都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当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读幻象,走近小女孩的内心,却让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文中五次幻象确实凸显了现实的无助、无奈、無情,但它是小女孩在悲惨境遇下的一种精神依托,是小女孩的全部希望所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不沮丧,也不绝望,反而心怀美好。

由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自己,事实上,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很难去改变这样一种命运和现实。但是当一个人明知道无法改变现实时,而她依然心怀梦想和希望,这不正彰显了一个人的尊严吗?读到这里,学生发现小女孩是那么的可爱、可敬,让人心生佩服。

笔者没有按照一贯的教法,和学生一起批判黑暗现实,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悲惨中传达出的美好和希望。这样,学生打破了固有的“可怜”思维模式,感受到幻想的美好,他们的认知水平得到充分提升。笔者也将美好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学生从小女孩身上体会到:即使面对困难,我们心中也要有希望。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幻象火炉安徒生
安徒生的世界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特别篇:幻象前线(下)
跳高者
特别篇:幻象前线(上)
温暖的大火炉
温暖的大火炉
基于PID控制的火炉温度系统
RJ-36-6回火炉控温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