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研究
2018-02-13乔晓慧
乔晓慧
摘要: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虽然与传统新闻专题的内容略有不同,但是对于网络环境这种全新的传媒操作形式来说,又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进行简析。
关键词:用户体验 网络新闻 专题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226-02
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让新闻的传播突破了原有的平面媒体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受众已经具备新闻制作、参与甚至是发布的能力,但是从甄别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网络新闻专题又兼具了一些社会责任,如何有效完成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网络新闻专题制作就不再简单的是一个新闻传播学课题,而是更多融入了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问题。
一、新闻视角的定位与价值
新闻价值在市场的前提下,市场价值就是其新闻价值。但是新闻价值又是一个和社会价值有关联的命题,它可以引发舆论的导向,满足受众需求,产生一定的物质价值。笔者认为物质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更不是指它为记者带来的利益价值。新闻价值是由它本身的价值和受众需求共同决定的。笔者个人观点觉得它最重要的一点是舆论导向性,从这点上,它的意义更宏观,它的受众是一个社会,一个群体。而新闻道德可以跟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画等号,那么它的受众就是一个人,从这点上说这两件事完全不在一个探讨空间。但是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不能和社会行为道德画等号。它们有重合的部分,但是职业道德又因为所处环境所以具有它的特异性。
我们能在报纸上看到什么新闻,都是经过新闻从业者精挑细选的,他们的心中有一套对新闻价值高低的判断准则,每一条新闻都体现着这种准则的实际运用。
二、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网络新闻制作
有别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用户在接触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讲求的是在符合新闻基本“时效性”要素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价值”,正是基于这种价值的存在,才能让新闻在网络环境中更具传播效应。用户体验的网络新闻专题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新闻专题当作互联网产品去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观念也会增强。笔者对部分网络新闻以及由这些新闻制作而成的新闻专题进行深度解读,结合笔者多年的新闻制作经验来看,目前的网络新闻专题制作大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用户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传统的新闻传播是以报纸或者电视的形式完成信息传递过程的,由于信息是单向传输,因此用户在整个的过程中仅仅只能以受众的角色来接收信息,认知新闻的视角只能定位在信息传递的末端。而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所有新闻内容在完成传递之后,用户不仅能直接参与到新闻内容的评论中,而且还能结合新闻的内容来进行有效补充,甚至有些用户还专门制作音视频信息来弥合网络新闻内容中信息的缺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递架构,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还在传递信息,也就是说用户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网络信息传递终端。将这个局部效应放大之后,网络新闻内容的效果和规模就在网络环境中被无限放大了。而经过一个时间节点的整理之后,所有的信息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了。
最早以这种方式出现的网络新闻专题应是多年以前的“铜须门事件”,据搜狐、新浪和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的数据信息统计,在四天之内,网友参与制作的网络新闻内容单音视频信息就达到了1130多分钟,而引发这一效应的网络新闻核心内容仅仅不过二百余字。
其二,網络新闻的品牌价值效应发生了转变。最初的网络新闻专题是依附于门户网站之内的,只有用户在浏览主站信息的过程中才会有网络新闻专题内容显现出来,而用户则必须通过有效点击才能完成新闻内容的检索。随着多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移动终端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之下,网络新闻的传播载体已经完全从门户网站剥离出来,形成以独立信息内容为主,以网络专题新闻形式与性质为主的新闻传播。
目前操作比较成功的是央视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和凤凰新闻客户端这三大网络新闻专题移动终端。这些新闻重点采用手机APP的方式在供用户浏览的同时,还在信息后台增加了新闻速报、同步新闻播报、新闻点播等不同方式的新闻信息供给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浏览新闻内容,及时了解互联网环境中的热点信息,而且还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与网络新闻专题之间的鸿沟与界限,将传统新闻采用分段截取的方式放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传播,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客户的基本需求,从而也彻底在新闻传播的平台上实现了品牌效应与品牌价值。
其三,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当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民将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其娱乐性上,没有重视其新闻传播效应,因此最初的网络新闻专题信息基本上的都是在延续传统新闻内容的后续讨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仅不能称之为新闻专题,而且连新闻最起码所具备的时效性特点都根本不具备。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新闻内容的爆发点往往都出自网络媒体平台上,经过专题内容的播报之后才得以在传统新闻平台上进行延续。
其中最为受到瞩目的是“红十字门事件”,一张网络照片、一段微博留言所引发的媒体轩然大波,不仅让网络新闻内容打破了时效性的束缚,而且很多传统新闻平台也纷纷参照网络新闻专题的信息来进行新闻的传播,从根本上对网络新闻专题的正统性予以了认可。据笔者了解,目前安徽卫视、广东卫视和凤凰卫视每天都有网络新闻内容的专门播出板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新闻媒体与网络新闻专题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些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友”已经不再作为一个个体的终端存在,很多新闻评论都采用不同方式来解读网友的信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有了更广的新闻内容参与度。
三、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网络新闻制作带来的反思
网络空间的确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较大的促进和提升,但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的确是困扰网络新闻以及新闻专题制作的一个最大障碍,类似于“李显龙先生逝世”这样的虚假新闻能够登上央广新闻就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用户作为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与参与者,的确为新闻的社会价值体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新闻媒体,都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求这些自媒体人在完成新闻媒体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突出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确保这些信息真正具有新闻价值。
四、结语
互联网科技智能化正在使人类生活发生变化,自2015年腾讯财经率先使用机器人写稿,我国新闻业也开启了探索自动化写作的第一步。每一种媒介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无一例外地推动着传播实践的发展,并将改变媒介生态。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机器人写作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应对[J].新闻战线,2016(21).
[2]刁毅刚,陈旭管.采访手记:传媒业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企业行在路上[J].中国传媒科技,2016(9).
[3] 李骏.欧美新闻机器人的“尝新”观察[J].传媒评论,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