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技术的相关研究

2018-02-13王海虹

现代交际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王海虹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政论新闻节目的内容对严谨性有极高要求,因此对其素材的后期编辑也特别关键,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技术的相关研究进行简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后期编辑制作 政论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225-02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及特点

“新闻价值”从本质上说是针对新闻内容而言的,它是指“新闻引起受众关注的素质”。“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传播出去后起到怎样的效果,或产生怎样的作用。时政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时政。好处是养成由远及近、由内而外、由大而小的思维方式。

突出电视新闻的内容,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目前较为常见的方式多集中在“优选标题”和“突出细节处理”两个环节上,前者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地对电视新闻信息的整体内容有明确的解读,后者可以让观众通过一些对细节信息的了解与感悟,加深电视新闻内容的印象。

二、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的重点

对于观众而言,观看一条电视新闻节目,大致所用的时长为30~45秒之间,比较重要的时政新闻所需要的时间也基本上在3~5分钟左右,而一些快讯新闻则基本上被控制在15秒。但是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要想完成长则几分钟、短则十几秒的新闻内容剪辑,所面对的新闻素材量往往要长达几个小时,许多多机位采集的新闻素材,信息量有可能达到十几个小时。要言简意赅地把电视新闻节目重点突出地呈现给观众,必须遵循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的基本原则:一是,画面衔接要连贯。无论是长新闻还是短消息,画面在切换的过程中,不能给观众突兀的视觉冲击效果,应当在突出重点新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对新闻现场的环境进行还原,在画面无法有效说明的时候,就必须配合文字语言的播报来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来说,两个重要镜头之间的间隔都采用新闻现场全景匹配。二是,尽可能做到声画同步。新闻节目为观众展现的内容都是极具新闻价值和影响力的,因此在现场采集素材的过程中尽可能应当采集较多同期声,在播出的时候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时政新闻,责任编辑还应该编配上解说词。三是,规范字幕和角标的使用。对于不同的新闻内容,必须慎重选择不同的字幕和角标。字幕的选取标准多以突出新闻内容为主,主要运用在讲话、谈话等语言类声音描述上,而角标则根据新闻内容的性质进行有效区分,一般情形下是按照新闻节目的不同板块来设置角标,但是在一些主题新闻节目中使用的是特定角标。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在角标的使用上还增加了动态效果,能够帮助新闻画面更为鲜明地表词达意。

三、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的相关技术应用

如今新闻与资讯结合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难以清晰划分什么是新闻,什么资讯,什么是信息。的确,媒体上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越来越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不相关。媒体和网络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新”,而不在于这条新闻与你个人的生活、职业、工作、教育、住房、看病、养老、收入等的“相关性”。多数媒体和网络的消费者在看新闻事件时,看不到这条新闻与自己的“无关性”。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事件的“新鲜性”“趣味性”。除了深度报道是比较能够呈现一些真实的报道之外,其他的动态报道真实与否,不要全然依靠媒体。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是较强的,作为剪辑师,前期拍摄、构图以及相机的使用技巧,后期的片头片尾特效、片子的调色、BMG搭配等等都是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的。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广义上说,包括若干方面,发生的事实本身,大量的事实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示出的某种趋勢,呈现出的一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等等。受众本身也是变化的,有时仅仅需要知道,有时需要理解和道理,有时需要触发思考,有时需要解惑或鼓劲。随着某些方面报道的增加,受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记者要想不落伍,要跟进,并使自己站在最前沿。当自己手上掌握的情况越来越多,认识越来越明确时,需要高度,懂得将自己掌握的材料排兵而阵,瞄准受众的敏感点或需求点,以文气、画面感和逻辑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放出,这就不仅仅是报道,而是上乘的新闻作品了。

在用词上,多使用名词、动词,慎重使用形容词,尽量避免使用副词。在叙述上,尽可能多地采用陈述句,为了逻辑串联,可以有限使用疑问句,为了表达自信或强调,可以适当使用祈使句,慎重使用判断句,尽量避免使用感叹句。根据不同题材,文章结构可以不同,但最精彩的篇章应该放在前面。细节是把双刃剑,足够丰富的细节,能在开头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也彰显读者敏锐的观察力,但注意,细节如同电影特技一般,是为整部作品的叙述完整性和主题服务的,切忌买椟还珠。新闻本身以真实性、及时性、 客观性为前提,这就或多或少限制了新闻的部分主观,新闻工作者有时宁愿舍弃“精彩”也要确保它的真实性。可是我们却能在方法上有所提升,比如挖掘新角度把一则普通的消息稿改写成人物通讯,增强叙事结构,选择适合的表达手法如倒金字塔式、双螺旋式、螺丝式等。在语言上,各个媒介对新闻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对新闻最基本的还是力求简洁,此外可以适当加入本台评论或编者按,给受众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增强了新闻的生动性。

引用郑保卫教授的一句话作铺垫:新闻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个客观报道者,也不能只是掌握了采写编评技巧的“技术工匠”,而应当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洞察力、新闻发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人。这也是郑保卫教授笔下新闻人才的发展方向。新闻理想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描述,如果非要表述的话,引用下郑保卫教授的另外一句话:新闻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们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总体评价。新闻职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对新闻职业的选择意向和选择结果。不过这句话说的是新闻职业理想,并非是纯粹的对于新闻理想的描述。但无疑可以确定的是:新闻理想具有主观性。说到底,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而这个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限制每一个新闻的寿命的因素。把事实局限在一个时间段里,摘录下来的部分无法代表整个事实发展的全过程。新闻事实本身是动态变化的,新闻事实的性质、影响也是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立场的变化而改变的。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应用,在新闻后期编辑与制作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新闻播报中的情况也极为常见,《新闻联播》里主播夏丹讲的《数字两会》,出现的效果就是3D技术,是虚拟演播室,主要是增强现实(AR)技术。相比简单的抠像,优越在素材可以对摄像机运动进行相应的回馈,并且与画面中的主持人形成空间互动。从现在的技术应用条件来看,录播和直播都能实现。新闻节目中,东方卫视的《东方早新闻》前几年已经开始用这个手法了,如在气象预报环节。而其他地方台的各种类型节目也早有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不仅要突出观赏性,更多的要体现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相比起来,新闻内容的技术制作摒弃过多的浮夸,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点来。

参考文献:

[1]张杰.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J].今传媒,2016(10).

[2]刘建明.新闻真实空壳论的范畴拯救[J].新闻爱好者,2016(9).

[3]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模式
基于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初探
浅析香港与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
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和实时策略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低俗化”倾向
解魅电视新闻节目对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观的解构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