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与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
2016-11-24范佳宁
范佳宁
摘 要:“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行使得对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新闻媒介的生存状况与互动的研究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最直接的体现了广播电视机构的制作水准和风格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对于内地与香港电视新闻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对电视新闻理念和传媒管理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内地与香港;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价值差异
一、电视新闻差异
(一)新闻语言差异
香港在英国殖民时期一直以英文作为法定语言,中文作为殖民地的另一法定语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提倡“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两文分别指中文和英文;三语指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但香港大部份学校以粤语及英语为教学语言,只有极少数以普通话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粤语仍然是香港最重要的语言。进入九十年代后,香港的广播电视语言大体上仍然以粤语和英语为主。虽然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广播电视制作机构已经开始在固定时间以普通话制作播出广播电视节目,但是此类节目面向的受众有限,本地观众一般收听很少。九十年代中后期,一些在内地以普通话制作的连续剧开始在香港的中文电视台播出,为了适应当地受众,这些电视剧都给观众提供了普通话和粤语两种语言播放模式。此外,像香港的无线翡翠台也于1993年开始自制普通话新闻类节目,香港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也开始播放以普通话制作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之下,在中国内地,电视台几乎绝大多数使用普通话播出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所有新闻节目都用普通话配中文简体字幕播放,2003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播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道。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地同时承担着作为推广普通话重要窗口的使命。但中国作为一个多方言的国家,出于对于地方方言的保护,如像广东地区得到国家广电部批准允许部分频道使用粤语播出节目。
(二)新闻价值取向差异
香港作为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商业性的社会本质也渗透到了传媒文化当中。在香港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新闻价值的取向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性。首先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新闻节目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各大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寻找独家新闻并在第一时间为观众呈现事件进展。但是有时这种一味追求极端的时效性使得记者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忽略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使新闻报道流于表面,严重的可能导致虚假报道。其次相对内地来讲,香港的电视新闻内容更加平民化和大众化。香港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香港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加追求平民性的大众传播,新闻内容更贴近市民生活利益。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使得大多数香港市民对政治的兴趣低于内地市民,他们更加关注社会上的个体利益和价值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这就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材上更多的倾向报道贴近市民生活的诸如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与就业等本地新闻。平民化成为香港电视新闻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相较而言,内地的电视新闻节目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信息的权威性。电视新闻节目承担着一种特殊的宣传使命,负有引导舆论导向和传达党的声音的职责。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政策和变革的重大新闻,在没能得到最可靠准确的消息之前,没有媒体能够对时局作出预测,抢先发布消息。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之上的内地传媒固有的功能之一。
(三)新闻节目形态差异
电视新闻节目是集合声音与画面等多元素合一的一种节目形式,从声音到画面,从背景到特效都呈现出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在中国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版面大多数采用的主要模式是把画面分成两部分,上面四分之三是图像下面四分之一是文字,下方显示文字部分时有出现。这种新闻节目形式的相对固定化使得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辨识度很强,和其他类型节目画面区别较大。同时,在内地的电视新闻节目图像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富有政治含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天安门、长城、新华门等。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凡是遇到重大政治事件,一般都要由标准的播音腔播出,新闻事实直白的承载着意识与情感的主流。而相对来讲,香港的电视新闻节目则没有固定的报道模式,在处理新闻事件时会调动各种手段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在电视画面的构成中,一般来说高级官员的出镜率与大陆相比较要低,并且时常能在香港电视新闻中看到官员被记者围堵提问等画面。其次香港人一方面认同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有关的图像标记,另一方面又对于有关政治的文化标号极易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在香港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较少出现有极强心理暗示意义的图像符号。
二、电视新闻差异产生原因
不同的政治体制在对新闻传播的理念引导,管理制度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恰当的解释了内地和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分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系,电视新闻在各个方面呈现出差异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文化传统差异
内地和香港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但作为生活在不同体制下的人们,在长时间的隔绝和分离情况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非一统化,香港人的日常意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实践,他们认定只有靠个人努力改变生存状况的价值观念。与内地文化所承载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相比香港的文化氛围更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这种文化氛围使得香港的整个传媒行业更加自由和开放,电视新闻节目从制作到播出所能选择的余地更宽广。相比较而言,内地博大深远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逐渐建立起了以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体的主流文化。它以张扬党的政治理想,倡导人的社会价值为主要特征,社会优先意识被民众广泛认可。这种观念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合,使大陆人在处理日常事物时,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一方面影响着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在影响内地电视新闻业的生存环境。
(二)管理制度差异
内地与香港对于大众传媒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巨大差异。香港没有针对新闻的专门的审查制度,只要按照香港法律条例进行牌照登记注册后,不抵触法律条例,不危害公共安全,全世界各地的新闻都可以在这里自由流通和公开报道,不同的言论和意见可以进行公开发表。1991年,香港制定《香港人权法案条例》,言论和新闻自由在香港首次受到明文法律保护。另外,香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媒法例体系,《基本法》、《广播条例》、《诽谤条例》等都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对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监管使得新闻传播得以最大限度的实施。同时香港的传媒机构历来严格的奉行编辑自主,行政独立的原则,政府对于电视节目内容与制作极少干预。而中国内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广播电视的管理一直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广播电视宣传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宣传管理为核心的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国家设有专门的广电管理机构和审查机构保证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内地对广播电视进行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为主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广播电视台设立、电视新闻节目制播内容以及新闻自由与侵权等进行规范管理,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三)传媒理念差异
由于香港媒体商业化的属性和市场化的运作规律,政府只是运用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与监管和调控。因此商业化成为香港传媒事业的主要特征。传媒经营者要为传媒机构的生存和利益而奋斗,一方面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挖掘影响公众利益的新闻事实,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机构商业运作所需要的成本和回报。这种方式对传播媒体的形态和内容都有着重大影响。而在内地,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因此党性和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属性。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日常事务的知情权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外,内地传媒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发布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通过典型报道影响舆论,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同的传媒理念造成了两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大年,赵淑萍,胡芳.香港与内地传媒的文本差异[J].中华新闻报,2003(02)
[2] 陈韬文,李立峯.香港的传媒、政治和社会变迁[J].国际新闻界,2009(12)
[3] 董亚夏.试探香港传媒业的现状及发展走势[J].新闻天地,2003(01)
[4] 葛昀.关于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管理的借鉴[J].新闻大学,2000(05)
[5] 庹继光,刘琦.电视新闻研究:30年专业里程及展望[J].声屏世界,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