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高效课堂与校企合作的思考和创新
2018-02-13刘阳
刘阳
摘 要:广播电视学专业对实用技能要求非常高,应从创建高效课堂、重视校企合作两个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其中创建高效课堂是重点,具体可采取“头脑风暴”式互动讨论、分组布置任务等手段。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高效课堂;校企合作
广播电视学是一个历史较短且实用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借助讲解范例、观摩影片、拍摄习作等综合手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以,怎样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授课效果,进行课堂教学及校企合作的改良与创新,成为本专业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方式及良好效果应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开发实践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头脑风暴”式互动讨论
学生永远对教师枯燥的讲授缺乏兴趣,而对小组合作或讨论更加爱好,我们可以利用这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广播电视学有很多需要学生实践的内容,需要学生交上作品,比如《播音与主持》课程,有些学生能洋洋洒洒写上数千言论文,但要其真正主持节目,却语无伦次效果不好;又如《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和《电视纪录片》等课程,学生虽然能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出拍摄文稿,却往往因镜头感不强、可行性不高等原因难以拍摄成片,那其所撰写的文稿就一文不值,所以这种课程就必须提交视频作品以获取成绩,那么学生们创作作品的过程完全可以用来讨论,这种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
例如,《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要求每组同学都必须经过撰写编导阐述(即策划书)、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这三步,那么可以要求每组在写出创意策划书之后,派出一个发言人上台来向全班同学陈述本片创意,如计划拍摄什么内容、故事如何铺展等,然后全班同学向这个发言人提出问题或挑出毛病,要求其解释回答,如果他一人回答不了还可以寻求本组成员援助,最后教师再讲出自己对这个创意的意见和看法,并宣布这个创意能否通过,通过的话才能继续撰写下一步文稿,否则就打回重新构思创意。这样的集思广益非常有帮助,往往同学们能给老师极大的惊喜,能看出老师一下也未必能看出的问题,而且有些过于尖锐的意见由同学提出要比教师提出更好。其次从心理学上来讲,人都有攀比和从众心理,特别是集体从事某项工作时,会关注别人做了哪些努力,因此同学们对此项工作都非常上心,卯足了劲要比别人做得好,也会仔细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虽然最开始有的同学会因顾及情面而不敢畅所欲言,但最后讨论经常会变得很热烈,因而这项讨论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能帮助大家认清自己的瑕疵和不足从而加以改善,而且从侧面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分组布置任务
如上文所述,笔者认为凡是和广播电视相关的课程,都应交上至少一份实践作品,即自主拍摄制作的音频或视频,并且因视频创作难度更高而加以鼓励,至于作品的要求则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具体制定。由于制作成片工序较为复杂,初学个人难以为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组完成,分组名单可以学生自由组合,也可教师分配。
如《节目策划与栏目设计》,教材按节目类型划分为新闻节目、谈话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等6章,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如2009级广电班共37人,那么就每组6-7人,学生自行分工,如谁担任导演、谁担任摄像、谁负责剪辑等。由于这个班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已是大三,之前全是学生自由分组,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工作风格,教师可以指定分组,可随机指定,也可根据学生性格分配。这样可以使其在进入实习时更快进入状态、更善于团队合作,因为在电视台栏目组里工作势必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你不可能永远与最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所以要事先学会适应与各种性格的人沟通、妥协。分完组后,每组选取(或由教师指定)一个节目类型,写出完整策划书、脚本,并制作成20分钟内的电视节目,最后每人还需写出创作心得,总结自己的得失。
一般这个视频任务是在开学伊始即布置给学生,并且有详细的时间进度安排。不能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那时学生考试任务重、时间紧,难免潦草应付了事,而且会错失许多指导的时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不能以过高标准要求刚入门的学生,要以热忱、爱护的心态对待,要看见他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加以表扬,即使是否定意见也应先赞扬再以委婉言词提出,这样才能激发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才能對完成任务充满热情。
很多人都有一个体会,即当年教师口授的知识很多都早已被遗忘,可自己亲手做过的研究、完成的作业、从中获得的经验却一直会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所以在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派发任务,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其自主思考、操作的欲望,使其主动地进行实践练习,也就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并且,这些任务的完成还可以寻求当地对口企业如电视台的帮助。
三、结语
对于广播电视学这样实践内容较多的课堂,要破除学生的依赖心理,避免老师的“包办式”教学。一般而言,地方院校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还应抓住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联合培养的平台,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而这种合作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更应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制度性措施加以落实。在有条件的院校,应创造机会让合作企业也参与进来,共同参与学生的考核。具体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考虑聘请合作企业专家,也可以让学生配合企业完成一些实践,来获取平时成绩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