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对策研究
2018-02-13涂妍
涂妍
摘 要:现代大学生享受着信息社会带来的互联网高度普及和发展的福利,但是其在自由的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网络心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对策展开了研究和探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解决其网络心理问题的策略进行剖析,希望其有助于提升高校网络心理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对策
所谓网络心理就是指在上网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的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情况,同时也包括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变化。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具有不稳定但是内心体验强烈的特点,在进行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关注,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表现
(一)认知冲突与思维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更多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量。但是这一过程中,网络本身也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感知能力下降,认知产生麻痹,甚至产生厌学心理,长时间的网络接触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其次是信息消化不良,思维产生钝化[1]。虽然大学生能够结仇丰富多彩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当信息量过于巨大,会对其思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再次,空间知觉受限,产生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空间本身带来的虚拟性和现实之间产生的冲突;最后,是网络依赖。
(二)孤独焦虑,情感冷淡
网络本身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开放性,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但是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却不得不受到多种情况的制约,二者对比产生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在容易出现孤独焦虑、情感淡漠的网络心理,其主要表現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是网络孤独症,即长时间面对网络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感觉,其会不断发展会滋生无助感,甚至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紧张冷漠;其次,网络焦虑和情感淡漠[2]。受到过度的网络生活影响,大学生在现实中变现自身的情感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会加剧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并产生焦躁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加剧压力,导致疲惫的心理,因此会造成冷漠。
(三)自由盲目,无目的性
在长期网络生活中大学生也容易出现自由盲目、无目的性的网络心理。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传统社会的礼仪、道德、法律和舆论约束的限制减弱,在使用虚拟身份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从事某些活动,但是一旦回到现实,却容易出现无法适应自身身份的情况,容易出现迟到、早退等情况;其次,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具有盲目性强,缺乏目的性的特点。例如在上网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网络能够提供的信息非常庞大,而大学生没有计划性会被动接受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进行有效选择。
(四)人格异化,角色混乱
具体来说,在长期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无法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出现人格异化的情况。其主要就指人格特征长时间产生偏离的状态,网络中的性格和现实中的性格具有巨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部分大学生受到网络长期影响可能会产生自恋和偏执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进行自杀、自残;其次是角色混乱,大学生接受网络世界的影响和熏陶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意识到其接触的信息是经过美化和包装的,而其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学生在不断的转换现实和网络的角色过程中可能出现角色混乱的状态,以至于忽略现实中的责任和义务,丧失乐观的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设校园网络心理教育系统
为了促进和保障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高校开展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建设校园网络教育系统[3]。首先,高校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于网络心理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网络心理建设;其次,学校需要促进机房建设,让大学生逐渐将从前的网吧上网行为转移到学校的校园机房之中,网吧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但是高校在进行机房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最后,优化网络心理教育环境,大学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网络知识教育和技术科普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在网络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学生网络心理援助体系建设
大学生出现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校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帮助学生今早回到正常生活轨迹,促进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应当主动建设网络心理援助体系:首先,网络心理平台的建设应当允许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平等进行参与,并对网络平台上的问题畅所欲言,重视提升学生的内心体验;其次,学校需要促进网络心理互助体系的建设。在促进学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促进大学生互助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觉意识;再次,在线下构建大学生网络信息问题解决联盟,联动学生的家庭和高校等多方力量进行互动,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心理问题的阴霾。
(三)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培养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识不能忽略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首先,需要促进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展现出的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增强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的责任感,同时帮助大学生建立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其次,需要促进和落实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部分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忽视法律的情况甚至酿成大祸的情况,所以大学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案例展示法律知识以及违法犯法行为活动的严重后果,强化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endprint
(四)促进特色化心理健康网站建设
建立这一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新城健康的网络心理观念。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学校需要彰显网络平台的特色,其主要需要突出网站的多元化属性,保持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具有丰富性和吸引力的内容。此外,这一网站建设的过程之中,需要重视和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具有多功能的网络心理教育平台的完善,在保障网站的教育性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入娱乐性元素,满足大学生追求新鲜感和娱乐性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时效性。
(五)开展网络心理测试和咨询
在建设网络心理健康网站之后,需要主动利用网络平台的优越性面向大学生展开网络心理状态测试,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網络心理为状态,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在适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访谈、心理测验以及个人案例陈述等形式,同时结合心理测评的科学评估;其次,学校需要根据网络心理测试结果积极主动的展开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学生对自身的网络心理问题描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策略,帮助学生改变自我认识偏差,促进其发挥主动性,克服心理障碍。另外,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主动使用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帮助具有障碍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解决网络心理问题,例如使用电子邮件问答、互动咨询专栏,校园贴吧和校园论坛等形式,让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网络心理问题畅所欲言,促进他们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现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实践和交往之中对互联网的应用和以来明显上升。互联网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高速信息传递便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着网络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迷恋网络游戏、沉迷网恋,以至于产生逃避现实、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我认知障碍,导致犯罪活动产生。般研究认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分析大学生当前出现的网络心理障碍表现,提高高校网络心理问题辅导水平,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上网、用网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青.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
[2]彭玉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3]王晶晶.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endprint